词条 | 高攀龙 |
释义 | 高攀龙 (1562-1626)初字云从,改字存之,号景逸。南直常州府无锡(今属江苏)人。生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七月十三。万历十年(1582)举于乡,十七年进士,丁父艰归。二十年除行人,以疏诋杨应宿,谪广东揭阳典史。二十三年自广东归,居丧。家居二十余年,天启元年(1621)诏起光禄寺丞,二年进本寺少卿。历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右少卿,晋太仆寺卿,三年乞归。即家起刑部右侍郎,进左都御史,发崔呈秀秽状,为魏忠贤所恶,削籍归。天启六年,魏忠贤矫诏逮问,三月十七日投池中死,年六十五。崇祯初,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忠宪。平生尚理学,以操履笃实,涵养䆳密,称一代大儒,归田后与顾宪成修复东林书院,聚徒讲学,影响士林,时称“高顾”。经学著述甚夥,崇祯时汇刻为《高子全书》七种四十卷,内《周易孔义》三卷﹑《春秋孔义》十二卷(上两种皆被收入《四库全书》)﹑《四书讲义》一卷﹑《东林书院会语》一卷﹑《程子节录》四卷《文集抄》一卷﹑《朱子节要》十四卷﹑《就正录》四卷。清乾隆七年(1742)华希闵剑光阁刊本增为八种五十一卷,又增《高子文集》六卷《诗集》八卷。而其诗原有崇祯刊本《高忠宪公诗集》八卷。卒后陈龙正等又辑其著述于崇祯五年(1632)刻为《高子遗书》十二卷附录一卷,前五卷为讲学之语录﹑札记﹑讲义等,六﹑七卷为诗,余为杂文,钱士升﹑陈龙正序。另有稿本《高攀龙诗文残稿》一卷及抄本《高子未刻稿》六卷。陈济生《天启崇祯两朝遗诗》卷一录其诗三十七首。清朱彝尊《明诗综》卷五五录其诗二十二首。清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录其诗五首。清张豫章《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录其诗十四首。清顾光旭《梁溪诗钞》卷一一录其诗六十首。《四库全书》收《高子遗书》十二卷附录一卷。《总目》“提要”云:“其讲学之语类多切近笃实,阐发周密。诗意冲澹,文格清遒,亦均无明末纤诡之习。盖攀龙虽亦聚徒讲学,不免湔染于风尚。然严气正性,卓然自立,实非标榜门户之流,故立朝大节不愧古人,发为文章,亦不事词藻,而品格自高,此真之所以异于伪欤。”清末陈田《明诗纪事》庚签卷一六录其诗七首。清黄宗羲《明文海》录其文二十三篇。清周有壬《梁溪文钞》卷一四录其文十一篇。清王直等《锡山文集》录其文十二篇。生平见叶茂才《高公行状》(《高子遗书》附录)﹑钱谦益《高公神道碑铭》(《牧斋初学集》卷六二》﹑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五八﹑清张廷玉《明史》卷二四三。其年谱有华允诚《高忠宪公年谱》(明刊《高子遗书》附录)﹑清高世宁《高忠宪公年谱》二卷(清康熙刊本)。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