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顾炎武 |
释义 | 顾炎武 (1613—1682)本名继绅,更名绛,字忠清。清兵南下,南明弘光建元后改名炎武,以示抗清之志,字宁人,号亭林。又曾随事署名:居神烈山下,署蒋山佣,或曰佣,或曰鹰扬弟子;变姓名渡江至淮阴,曰圭年,则为顾宁人之音转。学者称为亭林先生。昆山(今属江苏)人。少年时即承祖诲,注重实学,对天文﹑地理﹑兵﹑农﹑水土﹑典章故实,无不熟究。曾参加复社,反对明末宦官擅权。弘光朝以贡生荐授兵部司务,积极参加抗清活动。清兵破昆山时,死者枕藉,继母绝食而死,遗命其毋事二姓。隆武朝立福州时曾被荐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四五年间受命至海上又北至徐淮,纠集豪杰,团练乡兵,得劲卒数万。事败后又北上鲁﹑冀﹑晋﹑秦,结纳志士,观察形势,以图恢复。清廷屡次征召其参与修纂《明史》,均遭严拒。顾炎武是明末清初杰出思想家﹑学者﹑文学家。他提倡实学以救空疏之弊;主张经世致用,开清代朴学之风;他重视民族气节,强调孔子的“行己有耻”。认为士大夫之无耻,是为“国耻”。他从民族大节着眼,区别“亡天下”不同于“易姓改号”的亡国,被后人概括成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著名口号,而且能够身体力行,做到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他在文学著作中不仅显示出时代巨变所造成的家国之痛,而且反映出对经史音韵等多方面的深厚造诣。顾炎武在名著《日知录》中从经世致用的观点出发,明确提出了“文须有益于天下”的主张,阐明了作文必须关切当世之务,明道理,纪政事,察有隐,道人善,这才有益于世;否则即是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在诗文的内容上,从明道尚用的角度着眼,他反对华词空言,主张见诸行动;要能文经世,就要重视文章的艺术技巧。使义理与词章﹑内容与形式密切结合。作者更要通晓古今,洞明经术,关心政事,并具有远大器识。他还从行己有耻的观点出发,反对巧言伪饰,反对一切犯上作乱﹑巧言令色之人所作的无耻伪文。表彰如《黍离》﹑《离骚》和陶潜之诗,以为真情至文。他所持文学上的真情说,超越了一般文论家表现个人哀乐真情的局限,提到了爱国家﹑爱民族的高度。在诗文的表现形式上,他当然反对伪饰﹑模拟,认为立言之本“毋剿说,毋雷同”。否则,即使所作逼肖古人也只能是邯郸学步,是种病态了。他主张继承而又创新,认为“李杜之诗所以独高于唐人者,以其未尝不似而未尝似也,知此者,可与言诗也矣”。这种辩证创新的观点极为精辟。顾炎武诗文创作都有显著成就,诗尤突出。他识高学博,又得江山之助。词雅气豪。兼有“风霜之气,松柏之质”(沈德潜)。他学步杜甫,得其神髓,顾诗亦有“诗史”之称。“哀心词见浣花堂”(黄节)。“亭林端委,能抉经心”,“其歌有思,其哭有怀,其拨乱反正之心,则犹《春秋》《骚》《雅》之遗意也”(金天羽)。现存各体诗四百余首,如《秋山》﹑《谒夷齐庙》﹑《重谒孝陵》﹑《京口即事》﹑《江上》﹑《海上》﹑《重至大同》﹑《汾州祭吴炎潘柽章二节士》等诗。长歌当哭,情真意切,不愧史诗。他的散文,叙事议论也都出色。著作繁富。《清史稿·艺文志》列有三七种三八一卷之多。清代潘耒刻《亭林诗文集》,《四部丛刊》有影印本,中华书局校补为六卷本。王蘧常撰有《亭林著述考》及《顾亭林诗集汇注》。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儒林》﹑《清史稿·儒林》﹑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吴映奎《顾亭林先生年谱》。(吴正明)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