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郑献甫
释义
郑献甫

(1801—1872)原名存纻,字献甫,因避清文宗奕詝讳,以字行。别字小谷,自号识字耕田夫。壮族。广西象州人。出身耕读之家。道光五年(1825)中举,十五年始为进士,授刑部主事。次年即乞养归,丁父母忧不复出,历掌象州﹑庆远﹑桂林等地书院讲席。三十年,太平军起兵广西。攻象州,几被杀。咸丰七年(1857)在桂林,太平军攻城,避走广州。时为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陷广州,旋转徙东莞。十年,复至广州,总督劳崇光延主越华书院,与陈澧交尤笃。同治初,返桂林主讲榕湖书院。广东巡抚郭嵩焘奏请朝廷饬赴广州委用,郑献甫以年老求免,后经广西巡抚复奏,赏五品卿衔。晚年归象州,为象台书院山长。卒于桂林。学养深邃,尤熟诸史,掌教两粤诸书院三十余年,发言行事,纯任自然,谈笑讥贬,无所规避。“摹仿沿袭,尤深耻而不为”(陈澧《补学轩文集·序》)。尝谓“道无所谓统”,“文无所谓派”,“一代之世运与一代之人才合为一代之文体,文体不同而精采皆同”(《书茅鹿门八家文钞序》),深病当时为桐城派古文者,摹古人而不知此中有我,为文人而不知此外有事(《论文一首赠黎信臣》)。故其“为文章,贯穿古今,直抒所见,绝去修饰”(陈澧《象州郑君传》)。“语多精辟”,“能发人之所不能发”(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其文兼工骈﹑散,在岭南大有名于当时。诗亦“直抒胸臆,无所依傍,骨韵甚秀”(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张维屏称:“其韵清越,其格老苍,要皆出于自然,不事规仿。”(《续刊补学轩诗集·序》)。有《补学轩文集》散体四卷﹑骈体二卷,《续编》散体四卷﹑体骈二卷,《外编》四卷;《补学轩诗集》八卷,《续刊补学轩诗集》一二卷。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卷七三,陈澧《象州郑君传》(《续碑传集》卷七九)。(王飚)

出自:《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近代卷》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4 11: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