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赵士喆 |
释义 | 赵士喆 (1593-1655)字伯濬,号文潜,山东莱州府掖县人。明末贡生,平居以诗鸣于乡里,为时所重,崇祯时又首倡“山左大社”,以应“复社”。明亡,避于登州松椒山,遂不归,与弟子董樵及二子赵涛﹑赵瀚耦耕于海隅。清顺治十二年(1655)卒,年六十三。著有《观务斋诗》﹑《辽宫词》﹑《东山诗史》及《皇纲录》﹑《建文年谱》﹑《逸史三传》﹑《莱史》等。现存清顺治六年其弟赵士冕刊《石室谈诗》二卷,卷首崇祯十六年(1643)作者自序﹑清顺治六年金坛张明弼序及士冕序,全书六十七则,上卷《总论》,评述严羽﹑朱熹﹑王世贞﹑谢榛﹑李攀龙﹑钟惺﹑谭元春等人诗学观,及作者对于唐诗﹑诗病﹑诗解﹑诗韵﹑诗用事之见解;下卷分《论各体》﹑《论诸家》,前者自四言﹑五古论至近体,多着眼于诗法格调,评各代名家,则多按时代综述比较其风格特点,作群体品评。其说多折衷于“后七子”与“竟陵派”之间。陈济生《天启崇祯两朝遗诗》卷九录其诗七十三首。清朱彝尊《明诗综》卷七六录其诗十一首。清卓尔堪《明遗民诗》录其诗一首。清施何牧《明诗去浮》卷四录其诗十首。清张彤《掖诗采录》录其诗五十余首。清末陈田《明诗纪事》辛签卷二五录其诗十二首。生平见《(雍正)山东通志》卷二十八之三。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