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傅熊湘 |
释义 | 傅熊湘 (1884—1931)初名德巍,字声焕,又字文渠;更名尃;又更名熊湘,字君剑,亦有作尹佥,号钝根,后作屯艮,又改号钝安。别署钝剑﹑钝庵﹑孤萍﹑红薇生等,晚号倦还,亦称倦翁。湖南醴陵人。少时肄业于长沙渌江书院﹑岳麓书院。后入高等师范学堂。毕业后回醴陵创办王仙小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与同邑宁调元赴上海,共创《洞庭波》杂志(后易名《汉帜》),又办《竞业旬报》,抨击清廷,鼓吹革命。为同盟会会员。次年返湘,任教萍乡中学﹑渌江中学﹑明德学堂。南社成立,即在湘响应,为早期社员。辛亥革命前,在江苏与张默君创办《大汉报》,后返湘主办《长沙日报》,兼执教省师范学校。1913年因从事反袁世凯宣传,为都督汤芗铭缉捕,匿妓女黄少君家,得脱,遁居萧寺。1916年汤芗铭被逐,始返,仍任《长沙日报》总编。次年,因揭露当地军阀横行,反张勋复辟,报社被焚。走上海,办《湖南月报》﹑《天问周刊》,抨击湘督张敬尧,呼应湖南“驱张运动”。1920年后,历任湖南省长署秘书,沅江县长,省议员,北伐军入湘后任何键三十五军参议;并任长沙中山图书馆馆长,《国民日报》主编;兼掌教长沙第一师范学校﹑第一中学﹑高等师范学校﹑含光女学等。1924年,因与柳亚子所发起新南社宗旨有异,另组“南社湘集”,任社长,主编《南社湘集》五期,均以文言为准。1930年红军攻长沙,避走安徽,任安庆民政厅秘书,棉税局长。卒于芜湖。才学富赡,一生于新闻﹑教育﹑文学均声迹颇著,胡适﹑阳翰笙﹑黎澍等皆曾为其学生。擅书法,工籀篆草隶。早年诗文以鼓吹民主革命为职志,反帝排满﹑讨袁驱张,议论激切。为文操笔千言,才气赡敏。诗亦情志慷慨,多与南社诸友唱和。吟咏湖湘吴越山水之作,又俊逸清新。而为感念黄少君侠胆情义所作《红薇感旧记》,则又缠绵哀艳。南社诗人吴恭亨推之为曾国藩﹑王闿运之后湘中第一(《傅钝安墓碑》)。所著辑为《钝安遗集》二二卷,(含诗一二卷﹑诗补遗二卷﹑词一卷﹑文三卷﹑《脞录》三卷﹑《杂志》一卷)。生平事迹见吴恭亨《傅钝安墓碑》,李澄宇《傅钝安墓志铭》,佚名《钝安先生行状》﹑《傅钝安先生年谱》(均见《钝安遗集》卷首)。(王飚)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