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许仲琳
释义 许仲琳

(生卒年不详)号钟山逸叟。以其号知其为南京(今属江苏)人。明末金阊舒载阳刊百回本长篇白话小说《封神演义》二十卷一百回,卷二署“钟山逸叟许仲琳编辑”,未详许仲琳为何许人。然其卷首邗江李云翔序又有“余友舒冲甫自楚中重资购有钟伯敬先生批阅《封神》一册,尚未竟其业,乃托余终其事。余不愧续貂,删其荒谬,去其鄙俚……”据此,李云翔当参予小说最后刊印时之文字编辑工作。云翔字为霖,南直扬州府江都(今江苏扬州),晚明诸生。其万历四十六年(1618)赴南京乡试未举,与冯梦龙同游秦淮六院,因辑编六院名姬诗词曲作品为《批评出像金陵百媚》二卷图一卷,后天启间又辑刻《新镌六院女史清流北调词曲》四卷﹑《新镌诸子拔萃》八卷,崇祯六年(1633)辑刻《汇辑舆图备考全书》十八卷,皆为书坊射利之编也。《封神演义》舒载阳刊本约刻于天启﹑崇祯间,是书虽以“武王伐纣”故事为结构线索,却将上古氏族国家之间战争演绎为仙道神魔之赛宝斗法﹑阐教截教互比高低,“似志在演义而侈谈神怪,什九虚造,实不过假商周之争而自写幻想。”(近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据考,汉﹑唐时已有姜太公神术及纣王之妃妲己为狐精等怪异之谈。宋元瓦肆更有人虚构情节,以神怪之说演绎之,见于现存元代所刊“平话”《武王代纣书》。《封神演义》实为明人据《武王代纣书》一类书增饰加工而成,属集体累积型之叙事小说。“武王伐纣”在《封神演义》中仅为一故事框架,或演绎之由头,其中不仅仙道神魔之争斗属于想象,多数情节﹑人物以及人物之思想行为,也均以文学方法想象创造。明距商周时代已两﹑三千年,对于上古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情况以及人们之行为方式﹑风俗民情﹑服装饮食等一切都已十分隔膜,无论是早先之说书人,抑或《封神演义》之编写者,都不过是根据自己之知识﹑阅历,借此表达对于历史和现实之理解﹑认识。因为有过长期之累积,《封神演义》集中﹑融汇了中国古代一些比较普遍之思想意识﹑观念心理。其人物则被分为正﹑邪两个阵营,界限十分分明。在教派层面上,两个阵营表现为“阐教”与“截教”之对立,而所谓阐教和截教的名称完全出于虚构,虚构之目的显然系为张扬道教。编写者明显是既承认“三教合一”思想,又有意抬高道教之地位。《封神演义》之宗教内容有其时代背景,盖因嘉靖年间,由于皇帝之崇信﹑提倡,道教特别流行,儒家和佛教信奉之对象和仪式,很多也被道教化。道教内部又有众多门派,于是有人认为《封神演义》中的截教影射当时道教北宗之丹鼎派,而阐教暗指南宗之符箓派,二教斗法实际反映了道教南北二宗之斗争。近人孙楷第曾据《传奇汇考》卷七《顺天时》传奇解题中“元时道士陆长庚撰”语,以为《封神演义》当为明代道士陆西星最后写定,又有研究者以为书中所写“昆仑散人陆压”为编写者夫子自道,然均无确证。除宗教思想外,《封神演义》还表现出极强之民间性,包含了不少民俗方面之内容。小说篇幅宏大,故事性强,但与其他小说不同,所描写战争主要不是陆地水上之常规战,马上步下之击技搏斗,而是一种经常使用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等非常手段之战争,出现了大量神奇莫测之人物和匪夷所思之法宝争奇斗胜。争斗双方,无论神仙抑或魔怪,几乎每人都被赋于一种异相﹑一种绝技﹑一种法宝。因此,这部小说趣味之根源之一就是建筑在这一描写基础上之“魔幻”性,这种“魔幻”不同于神话之“原始性幻想”,实为小说之手段也。

出自:《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明代卷》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