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裴松之 |
释义 | 裴松之 (370—449)晋﹑宋间史学家﹑文人。字世期。原籍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年八岁,通《论语》﹑《毛诗》。博览群书,立身简素。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389),拜殿中将军,值卫左右。安帝义熙初,为吴兴故鄣令,有政绩。入为尚书祠部郎,以世立私碑,上书请明令禁止,欲立碑者,须得朝议许准。刘裕北伐,克洛阳,以松之居州行事,旋又召为世子洗马,又除国子博士。宋文帝元嘉三年(426),徐羡之等被诛,分遣使臣巡行天下,颁宣诏书,访求民隐。松之使湘州,还,转中书侍郎,受命注陈寿《三国志》,元嘉六年七月,书成上奏,文帝誉为“不朽”。后历永嘉太守﹑南琅玡太守。十四年致仕,拜中散大夫。十九年,领国子博士。元嘉二十四年,何承天卒,二十六年,松之奉命续撰国史,未及撰述,卒。年八十。子骃,曾孙子野,并为史学家。《宋书》本传记松之所著文﹑论及《晋纪》行于世。《隋书·经籍志》录其集二十一卷﹑《裴氏家传》四卷,并佚。今所存文均属表奏及论礼制。其《三国志注》今存,采集诸书凡二百余种,于陈寿史文,辨是非,核讹异,补充阙失,虽或伤繁芜,然所引诸书今多不存,考据辑佚者多于此取资。类书又引松之有《述征记》﹑《西征记》﹑《北征记》,当是本集中佚文片断。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