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裴子野 |
释义 | 裴子野 (469—530)南朝齐﹑梁散文家﹑史学家。字几原。原籍河东闻喜(今属山西)。裴松之曾孙,裴骃孙。少丧母,好学善属文。在齐起家武陵王国左常侍﹑江夏王参军。梁天监初,范云嘉其孝行,将表奏,病卒不果。任昉汲引后进,以子野为其从中表而不至其门,故不加引荐。萧景为南兖州刺史,引为录事。天监七年,范缜表荐为国子博士,以格于资历,不果。寻授尚书比部郎,仁威记室参军。出为诸暨令,不用鞭罚,以理劝喻百姓。吏部尚书徐勉奏以为著作郎,掌国史及起居注,又掌中书诏诰。普通五年(524)北伐,受敕作喻魏文,又为书喻魏相元叉,均提笔立就。自此,诸符檄皆令草创。大通元年,转鸿胪卿,领步兵校尉。在禁省十余年,清廉自守。未尝有所请谒。然亲故有饥寒者,皆收养之,同饮薄粥。晚年信奉佛教,蔬食。中大通二年(530),卒官。年六十二。赠散骑常侍,谥贞子。湘东王萧绎﹑邵陵王萧纶为制墓志。 子野精于史学。曾祖松之在宋元嘉中修宋史,未成而卒。齐武帝永明末,沈约《宋书》行世,子野于齐末据以删节,又略有增益,为《宋略》二○卷,叙事评论多善,为时所重,《史通·叙事》称其“长于叙事,无愧古人”。又有《丧服传》一卷﹑《续裴氏家传》二卷﹑《众僧传》二○卷(《续高僧传·慧皎传》作《高僧传》十卷)﹑文集二○卷(《隋书·经籍志》作十四卷)等,均佚。《宋略》今存《总论》﹑《泰始三叛论》等五篇。 裴子野反对当时丽靡文风,《梁书》本传称其“为文典而速,不尚丽靡之词,其制作多法古,与今文体异”。有《雕虫论》,主诗教劝美惩恶,以摈落六艺﹑吟咏情性为非。萧纲《答湘东王书》则谓“裴氏乃是良史之才,了无篇什之美”,“质不宜慕”;萧绎《裴子野墓志铭》则称“几原博闻,裁为坟典,比良班马,等丽卿云”,虽谀墓中人语,与乃兄亦互为呼应。于此可以见当时两派之争。今存诗三首,见《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存文十四篇,见《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诗文不尚骈俪,作风朴素,确与当时文坛风气不合。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