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董说 |
释义 | 董说 (1620—1685)字若雨,又字月函,号西庵,又号俟庵,自称鹧鸪生。浙江乌程(今吴兴)人。明亡,弃诸生,改姓名为林蹇。顺治十三年削发为僧,法名南潜,字月涵,又字宝云﹑尧封,别号漏霜。卒于江苏吴县之夕香庵。南浔董氏自明嘉靖中董说曾祖父董份官至礼部尚书始,仕宦科第不绝,书礼传家。董说五岁读书,十岁能文,十六岁补为廪生,二十余岁善观天象。国变后即无意功名。家道丰腴,然以为富饶非乱世之幸,岁荒时出金珠米谷,用给饥寒之家。沧桑之变,即剪发不剃头,头巾道袍,盖丰草庵,足不出户。三十四岁走见苏州灵岩继起弘储禅师披剃,出家三十余年。董说之诗,陈田评其“遁迹空门,未黜绮语”(《明诗纪事》)。知伤心之至,有托而言。其人“有志经世,为学务博览深思……文极奇倔,杂以诸子佛理,辨驳恣肆,不受羁勒。诗不名一家,才思所至,穷极幽窈,以写其空坑崖海之思”(《清诗纪事初编》)。著有《丰草庵全集》四一卷。生平事迹见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董月函先生事略》﹑温斐枕《蓬窝类稿·董雨若先生传》(乾隆《乌程县志》有引)﹑抱阳生《甲申朝事小纪》(鲁迅《小说旧闻钞》有引)。(吴正明)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