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萧统 |
释义 | 萧统 (501—531)即昭明太子,梁文学家。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梁武帝长子。天监元年(502),立为皇太子。幼读五经,九岁能讲《孝经》,通其大义。十五岁,梁武帝即使其协理政务,办事明察宽厚。十七年,于玄圃开讲释典,萧纲作《讲颂启》﹑《讲颂》,萧子云作《讲赋》。普通三年(522),令刘孝绰编文集并序。普通五年(524),梁军北伐,建康物价腾贵,萧统节衣减食,赈济贫民。七年,丁生母丁贵嫔忧。中大通二年(330),吴兴郡以水灾失收,或上言当开沟导河,萧统上疏言天灾为害,固当修浚水利,但官吏乘机渔利,民力耗费,劫盗易起,不如暂停工程。梁武优诏答之。三年春,游园,荡舟坠水得疾,四月,卒。年三十一。谥昭明。诏王筠为哀册文。 萧统信奉佛教,性格宽和,爱山水,不乐女色。尤好文学,引纳才学之士。当时著名文士刘孝绰﹑王筠﹑陆倕﹑殷筠﹑刘勰等皆为东宫僚属,尤以刘孝绰﹑王筠最见亲厚。《梁书》本传称其“恒自讨论篇籍,或与学士商榷古今;间则继以文章著述,率以为常。于时东宫有书几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当非过誉。于梁代前期,其地位可与建安中曹丕并称比美。 萧统主持编定《文选》。全书三十卷(至唐析为六十卷),收录作家一百三十人,作品五百十三篇,按文体分类编次,共分赋﹑诗﹑骚﹑七﹑诏﹑册﹑令等三十八类(或计作三十九﹑三十七类),大体包罗先秦以来主要作品,诸多重要资料赖以保存。据所选作品,其选录标准为以文为本﹑文质兼重,与萧统《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中所谓“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正相一致。书成于普通末以后二﹑三年间,实际参与编定者为刘孝绰,他如刘勰﹑王筠等或亦预其事。成书后影响极大,唐代及北宋前期,儒生文士,几以为诗赋范本,至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谚。后人研究著作极多,乃有“选学”之称。 除《文选》而外,萧统又撰古今典诰为《正序》一○卷,选五言诗为《文章英华》二十卷,均佚。其文集生前令刘孝绰编定本为一○卷,身后又由萧纲上疏重行编定,凡二十卷。今存六卷,有明嘉兴叶绍泰刊本,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二本互有异同。《四部丛刊》有影明宝训堂刻本。集中部分诗文如《美人晨妆》﹑《名士悦倾城》等,皆不类其诗风,当据《玉台新咏》作萧纲,盖明人缀拾遗文,取资类书而多所讹误。其诗平板质朴,张溥题辞谓“虽天趣微损,而章程颇密”,其语微婉而其义自见。统长于此而短于彼,未可以求全责备。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