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萧晔 |
释义 | 萧晔 (467—479)南朝齐文人。字宣照。祖籍东海兰陵(今属山东)人,东晋过江,居南兰陵(今江苏常州)。父萧道成,即齐高帝。萧晔以宋明帝泰始三年生于淮阴。年十二,齐高帝代宋,封武陵王,为辅国将军,转征虏将军。建元三年为会稽太守。齐武帝即位,进号左将军,入为中书令。永明中,出为江州刺史。无宠于武帝,颇怨贫薄。后为丹阳尹,转侍中﹑护军将军。武帝遗诏以晔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武帝临终时竟陵王子良入侍在内,太孙未立。晔自称“若立长则应在我,立嫡则应在太孙”。以此颇为鬱林王所倚重,寻卒。 萧晔少时作诗学谢灵运体,以呈高帝,高帝许为诸子中最优,然又谓“康乐放荡,作体不辨有首尾”,勗以学潘岳﹑陆机。今晔诗无存者。萧晔南朝梁文人。字通明。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生于天监中期。始兴王萧憺子,萧慤父。初封安陆侯。天监十八年(519),萧憺卒,服阕,改封上黄侯,位兼宗正卿。中大通三年(531),萧纲立为太子,晔献《储德颂》。迁给事黄门侍郎,出为淮南太守,迁晋陵太守,晔美才仗气,名盛海内,特为萧纲友爱,与萧暎﹑萧推等号“东宫四友”。大同九年前后,卒于晋陵郡。今存诗一首,见《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