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程颐 |
释义 | 程颐 (1033——1107)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年十八,赴京师上书,乞朝廷废黜世俗之论,以王道为心。游太学,胡瑗得其文异之,处以学职。嘉祐四年,应试落第,遂不复试。神宗时,大臣屡有举荐,皆不起。元祐初,司马光﹑吕公著再荐,召为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以洛﹑蜀党争,出管勾西京国子监。绍圣中,谪居涪州。徽宗即位,徙峡州,复旧官。崇宁中,又夺官致仕。大观元年卒,年七十五。嘉定十三年,赐谥正公。淳祐元年,封伊阳伯,从祀孔子庙庭。程颐于书无所不读,其学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标指,而达于六经。其说主张存天理去人欲,与兄程颢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开程朱理学一派。在文道关系上,他认为作文害道,古之学者务养情性,今为文者专务章句,悦人耳目,与俳优无异。为文不专意则不工,专意则为玩物丧志,安能及于道(《河南程氏遗书》卷一八),开理学家轻视文辞之先河。但是他也并非一概反对为文赋诗,在《答朱长文书》中说“向之云无多为文与诗者,非止为伤心气也,直以不当轻作尔。圣人之言,不得已也,盖有是言则是理明,无是言则天下之理有阙焉”。朱熹评其文,说他不著意为文章,但明理而文字典实(《朱子语类》卷一三九),比较接近其特点。其《上仁宗皇帝书》﹑《上太皇太后书》﹑《论经筵札子》﹑《易传序》﹑《明道先生墓表》等文,极受清康熙皇帝推崇,称为“所学既纯,故规模自尔正大”,有的清代古文家甚至比于《尚书》之《伊训》﹑《说命》等篇(康熙《御制文第三集》卷三九﹑《古文雅正》卷一二),其实均为偏颇之见,文中所述不过阐明理学家修身治世之方略,与儒家传统政治道德伦理相吻合而已。程颐极不喜为诗,以为诗歌即使达到杜甫那样的境界,也终究不过为“闲言语”,不当于此耗费心力(《二程集》卷一八)。著有文八卷,《易传》六卷,《系辞说》﹑《书说》﹑《诗说》﹑《春秋传》﹑《大学说》﹑《论语说》﹑《孟说》各一卷(程端中《伊川先生集序》,《郡斋读书志》卷一九作《伊川集》二十卷)。在南宋时曾将程颢﹑程颐二人文集合编为《河南程氏文集》十二卷,刊行于建宁。今存《河南程氏文集》收程颐文八卷﹑遗文遗事一卷,有元至治二年临川谭善心刊本﹑明弘治间刻《二程全书》本﹑明成化广信府刊本﹑清同治十年刊《二程全书》本﹑《四库全书》本等。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王孝鱼点校本《二程集》。《全宋诗》卷七二四录其诗六首。《全宋文》卷一七五○至一七五八收其文九卷。事迹见《东都事略》卷一一四﹑《宋史》卷四二七本传。朱熹编有《伊川先生年谱》。(棘园)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