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白居易 |
释义 | 白居易 (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行二十二。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遂为下邽人。出生于郑州新郑县(今属河南)。幼聪慧,五﹑六岁学作诗,九岁解声韵。建中三年,随父至徐州别驾任所,寄家苻离。次年避乱至越中。贞元十六年登进士第。十八年登书判拔萃科。次年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盩厔尉。二年十一月任翰林学士。后历左拾遗﹑京兆府户曹参军等职,仍兼翰林学士。以亢直敢言和写作新乐府诗讽刺时政为权豪所恨。六年丁母忧。服阙,召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秋,因上书请求急捕刺杀宰相武元衡凶手,执政恶其越职言事,贬江州司马。十三年冬,转忠州刺史。穆宗即位,召为尚书司门员外郎。十二月改授主客郎中﹑知制诰。长庆元年迁中书舍人。明年求外任,除杭州刺史。曾修筑钱塘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顷。四年五月,除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部。宝历元年三月,再除苏州刺史。次年九月因病罢官归洛阳。大和元年征为秘书监。次年除刑部侍郎。三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兹后定居洛阳。历河南尹﹑太子宾客﹑太子少傅等职。栖心梵释,淡泊自守。与裴度﹑刘禹锡﹑王起等诗酒唱和。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曾出资凿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行船。六年八月卒。谥文。世称“白傅”或“白文公”。白居易以诗著称。早年与元稹齐名,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齐名,称“刘白”。其诗歌理论继承并发展古代以美刺说诗传统,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社会功能在“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与之九书》)。要求作品“辞质而径”﹑“言直而切”﹑“事覈而实”﹑“体顺而肆”(《新乐府序》)。所言成为其写作新乐府之指导思想,对当时新乐府运动之开展亦有重要作用。自分其诗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讽谕诗中以《新乐府》五○首﹑《秦中吟》一○首最为出色,广泛深刻反映中唐时期社会矛盾,至今仍有重大认识意义。此类诗,诚如白居易自己所言:“患其意太切而理太周。故理太周则辞繁,意太切则言激。……所长在于此,所病亦在于此。”(《和答诗十首·序》)然自贬江州司马以后,白居易之主导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且受佛教思想益深,“意切理周”之讽谕诗,自此几乎绝迹。感伤诗则以《长恨歌》﹑《琵琶行》最为脍炙人口,叙事生动,描写细腻,语言优美,为我国诗歌史上不可多遘之长篇叙事诗。赵翼以为白居易“即无全集,而二诗已自不朽”(《瓯北诗话》)。闲适诗与数量最多之杂律诗多为吟咏情性﹑诗酒酬唱及描写自然风光之作。其中如《赋得古原草送别》﹑《暮江吟》﹑《钱塘湖春行》﹑《问刘十九》较传诵。长篇排律亦自有特色,颇为当时人所仿效。其诗总体风格以通俗浅易﹑老妪能解见称。李肇谓元和以后为诗章者,“学浅切于白居易”(《唐国史补》卷下)。赵翼则以为其诗“看是平易,其实精纯”(《瓯北诗话》)。薛雪亦谓其诗“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一瓢诗话》)。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张为《诗人主客图》称白居易为“广大教化主”。唐时“学者翕然,号元和体”(顾陶《唐诗类选后序》)。后世又将白居易与元稹长篇七言叙事歌行称之为“长庆体”(林昌彝《射鹰楼诗话》)。其诗曾远播日本﹑朝鲜,对日本文学发展产生影响。白居易兼擅词﹑文﹑书法。其词如《忆江南》﹑《浪淘沙》﹑《杨柳枝词》等均为佳作,传诵极广。史称白居易“文章精切”,《与元九书》为唐代文学批评重要文献,散文《庐山草堂记》﹑《冷泉亭记》﹑《荔枝图序》皆隽永可诵,故姚铉称之为“文之雄杰者”(《唐文粹序》)。工行书,笔势翩翩,“与时名流相后先”(《宣和书谱》)。《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白氏长庆集》七五卷﹑《八渐通真仪》一卷﹑《白氏经史事类》(一名《六帖》)三○卷﹑与元稹唱和之《元白继和集》一卷﹑与元稹及崔玄亮唱和之《三州唱和集》一卷﹑与刘禹锡唱和之《刘白唱和集》三卷。现存《白氏长庆集》(又称《白氏文集》﹑《白香山集》)多为七一卷本,朱金城有《白居易集笺校》,最为后出。《白氏六帖》至宋代与孔传《后六帖》合为一书,合为一○○卷,称《白孔六帖》。其余均佚。《全唐诗》编其诗为三九卷,见卷四二四至四六二,《全唐诗补编·补逸》卷七补二首﹑复出一首,《续补遗》卷五辑得二首,《续拾》补三四首又四四句﹑重录一首﹑移正四句。《全唐文》编其文为一七卷,见卷六五六至六八二。生平事迹见李商隐《白公墓碑铭并序》﹑《旧唐书》卷一○六及《新唐书》卷一一九本传﹑《唐诗纪事》卷三八﹑三九﹑四九﹑《唐才子传校笺》卷六等。有年谱数种,以朱金城《白居易年谱》最为通行。(吴汝煜)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