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之涣 |
释义 | 王之涣 (688——742)字季凌,郡望晋阳(今山西太原)。五世祖王隆之于北魏时任绛州刺史,遂占籍绛郡(今山西新绛)。父王昱,汴州浚仪令。之涣,昱第四子。以门荫调补冀州衡水主簿。受人诬构,因拂衣去官,优游山水,足迹遍及黄河南北数千里。开元二十年前后,曾流寓蓟门,与高适交游。晚年经亲友劝说,复补莫州文安尉。为官清白公正,著名于时。天宝元年二月,逝于官舍,享年五十五。之涣倜傥有才略,曾游边地,因而善作边塞诗,“歌从军,吟出塞”﹑“传乎乐章,布在人口”(靳能《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之一。薛用弱《集异记》卷二载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旗亭画壁”故事,白居易《故滁州刺史赠刑部尚书荥阳郑公墓志铭》亦言及开元时王之涣与王昌龄﹑崔国辅“联唱迭和,名动一时”。中唐芮挺章选其诗三首入《国秀集》。今存诗仅六首,载《全唐诗》卷二五三。生平事迹见靳能《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见《曲石精庐藏唐墓志》),《唐诗纪事》卷二六,《唐才子传校笺》卷三。(吴企明)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