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余若瑔
释义
余若瑔

(1870—1934)号达夫。彝族。祖籍四川,因自幼过继伯父余象仪,遂迁居贵州毕节。始读家塾,继则就学于葛于惠门下,学经史兼及诗词歌赋,学识日进。光绪十六年(1890)补县学生员,后应省试不第。三十二年携侄余祥辉和余祥圻,东渡日本留学,入江户和佛法律大学,攻读法学。宣统二年(1910)归国。同年秋应试中举。辛亥革命后,被选为贵州立法院副议长。后因贵州宪政党﹑耆老党等,恳请滇军入黔,镇压革命党,贵州新政权被颠覆,被迫流落上海﹑北京,在京开设律师寓所,并兼任政法学校教员。因常仗义直言,耻附权贵,居京师五年即返故里,杜门读书,从事著述。后患偏瘫,经数年医治始愈。举家移居贵阳,经人推荐,先后任贵州大理分院刑庭庭长和首府名誉顾问。1934年病卒。通经史﹑精法学﹑工诗文,被誉为“法律名家,文学泰斗”(《余若瑔讣文》)。著有《㥟雅堂诗集》一四卷﹑《罂石精舍文集》四卷﹑《蠖庵拾尘录》二卷等。生平事迹见钟彝《清末贵州的一位爱国彝族诗人》(《贵州日报》1982年11月9日)及古光亮﹑米哉作《余若瑔和他的〈㥟雅堂诗集〉》(《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牛仰山)

出自:《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近代卷》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3 16: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