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汪元量 |
释义 | 汪元量 (1241——1317?)字大有,号水云,晚号楚狂,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景定间入宫给事,习书史。咸淳三年,以琴事谢太后﹑王昭仪。与柴望﹑马廷鸾等交往。德祐二年,元兵陷临安,随谢太后北行入燕。元至元十六年后,尝于大都探视文天祥于狱中,文天祥为集杜甫诗句,成《胡笳十八拍》,并跋其行吟诗卷。十九年,随瀛国公赵㬎等徙居上都。二十一年,又随从至居延﹑天山。二十二年,回大都。二十三年,奉使代祀五岳及青城山等。二十五年,上书元世祖,以黄冠南归。二十六年,抵钱塘,与林昉等结为诗社。次年,至江西访曾子良﹑陈杰﹑李珏等人。又入湘﹑川,在蜀二年。至三十年始返杭州,次年于丰乐桥外作小楼五间,为湖山隐处。约卒于元延祐四年后不久。汪元量经历宋亡之际,“闻见其事,奋笔直情,不肯为婉娈含蓄”(周方《书汪水云诗后》),“亡国之戚,去国之苦,艰关愁叹之状,备见于诗”,以“宋亡之诗史”著称(李珏《湖山类稿跋》)。代表作有《醉歌》十首﹑《越州歌》二十首﹑《湖州歌》九十八首,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西游南归,行程万里之作,“道途所历,痛心骇目”(赵文《书汪水云诗后》)。代表作如《秋日酬王昭仪》﹑《潼关》﹑《太皇谢太后挽章》﹑《钱塘》等,“赋情指事”,道尽“种种悲凉”(汪森《湖山类稿后序》)。其诗风初为江湖体,自经离乱,转师杜甫,眷恋故国,诗风一变而为苍凉悲愤,也有一些山水诗,格调明快,如《夔门》﹑《隆庆府》等。其词今存五十馀首,与诗相同,也以宋灭亡前后分期,前期词多写宫庭生活,善于状物,以清丽见长,《长相思》(阿哥儿)词以口语写欢乐情调,颇有特色。德祐之难后,词风哀婉凄恻,眷怀故国,情深语直,如《莺啼序·重过金陵》﹑《传言玉女·钱塘元夕》﹑《水龙吟·淮河舟中夜闻宫人琴声》,丁丙谓“黍离麦秀之痛,一于词发之”,“为宋词家后劲”(《善本书室藏书志》卷四○)。所著《湖山类稿》十三卷﹑《汪水云诗》四卷﹑《水云词》二卷,已佚。清人鲍廷博刻刘辰翁选《湖山类稿》五卷﹑《水云集》一卷﹑附录三卷,诗多重见,有《四库全书》本﹑《知不足斋丛书》本﹑《武林往哲遗著》本。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有孔凡礼辑校《增订湖山类稿》,辑录诗词附录资料,较为完备。《全宋词》第五册录其词三十三首。《全宋词补辑》录其词二十五首。《全宋诗》卷三六六四至三六六九收诗六卷。《全宋文》卷八三二七收有其文。事迹见《南宋书》卷六二。今人孔凡礼编有《汪元量事迹纪年》。(吴洪泽)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