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余治 |
释义 | 余治 (1809—1874)字翼廷,号莲村,别号晦斋﹑寄云山人等。江苏无锡人。幼时家贫,十五岁即训蒙里中,以馆谷养亲。道光十五年(1835)补金匮学附生。十九年肄业江阴暨阳书院。二十二年应江阴少尹姚某之聘,就署教读,编《发蒙必读》﹑《续神童诗》﹑《续千家诗》等课童蒙,并刻印分送,各塾争相传写。二十五年,集资设义塾数处,供贫家子就读。二十八年,以其地多溺女,倡立“恤产保婴会”。曾五应乡试不中,至咸丰二年(1852)绝意于进取,“专以挽回风俗,救正人心为汲汲”(吴师澄编《余孝惠年谱》)。时太平军进军长江流域,引起朝野震惊,余治为此到各地宣讲,并编演皮黄俗剧,以之“教化”百姓,以期“化暴为良”。八年,以宣讲功由附生保举训导,加光禄寺署正衔。同治五年(1866),充广方言馆监督,六年赴上海,于上海县城西设普育堂。十三年病殁于苏州。门人私谥孝惠。 余治是第一个大量创作皮黄剧本的文人剧作家,一生编撰皮黄剧本数十种,并组织贫家子,成立童伶戏班,请梨园老艺人教戏,亲自指导排练,赴各地演出。虽“资用屡困,谤讥屡作”仍“力经营之不少衰”(郑官应《庶几堂今乐·跋》)。郑振铎云:“他并不用传统的昆曲来组成他的剧本,他的剧本的唱白,乃采用的是当时流行的“皮黄调”的式样。这是他的足以自立于中国戏剧史上的一端”(《文学大纲》四四章第一节)。卢前认为:“余治的成就,虽未能臻于至上;余治的精神,却颇有可取”“他的胜人处,在认识俗剧,能利用俗剧与大众接近”,“颇帮助皮黄的进行”;但亦指出他的缺点是教训气味太浓,缺乏情趣,以至“终于不能在舞台上永存”(均见《〈朱砂痣〉的作者余治》)。亦有人认为其作品“思想反动,艺术拙劣”,毫无可取之处,认为其人为“反动作家”﹑“无聊文人”,“基本上已被人民群众所唾弃”(白甲《一部要和〈水浒〉作对的剧本》)。余治平生所撰皮黄剧本共三十余种,现存《后劝农》﹑《活佛图》﹑《同胞案》﹑《义民记》﹑《海烈妇记》﹑《岳侯训子》﹑《英雄谱》﹑《朱砂痣》等二十八种,辑为初集﹑二集,合称《庶几堂今乐》。以《朱砂痣》影响最大。尚有《苦节记》﹑《状元福》﹑《巧还报》﹑《人兽记》﹑《五雷报》﹑《孝友图》等数种,已佚。其他作品有《尊小学斋诗文集》六卷﹑《得一录》八卷,皆刊行于世。生平事迹见俞樾《例授承德郎候选训导加光禄寺署正衔余君墓志铭》﹑彭慰高《梁溪余君墓表》﹑吴师澄编《余孝惠先生年谱》(附《尊小学斋诗文集》卷首)﹑郑官应《庶几堂今乐·跋》﹑卢前《〈朱砂痣〉的作者余治》(载《文学》第五卷第一号,1935年7月1日出版)等。(梁淑安)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