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何白 |
释义 | 何白 (1562-1642)字无咎,号丹丘生﹑鹤溪老渔。浙江温州府永嘉(今温州)人。原籍乐清,童稚随父迁居永嘉。家贫,然喜习书画﹑学诗文。初为郡小吏,万历十五年(1587),龙膺为温州府学教授,异其才,为其延誉于学林,得与本邑王光美﹑柯荣﹑邵建章等结白鹿社,诸艺大进。后西游吴中,南穷湘沅,得吴国伦﹑李维桢﹑陈继儒等名公推毂,遂得名。万历三十二年,郑汝璧以佥都御史巡抚延绥,驻榆林,邀其入幕,乃跋涉关陕,为汝璧校刻《由庚堂诗集》,又助修《榆林志》,次年返乡,以布衣主盟东瓯诗坛三十年。崇祯十五年(1642)卒,年八十一。原有《山雨阁诗》﹑《榆中草》等,李维桢为《山雨阁诗》作序云:“今山人称诗者在所不乏。予或不识其人,即识其人,或故为博士弟子员,与入太学上舍,于山人名义不类。而交游中若吴人王承父(王叔承)﹑叶茂长(叶芳)﹑曹子念(曹昌先)﹑方仲美﹑俞羡长(俞安期),皆布衣崛起,无所因藉,称山人殊当,而又皆善诗,以为吴多才,天下寡二。晚而得永嘉何无咎,无咎之为山人与五君同,而其诗跌荡爽畅,追琢藻赡,奄有五君之胜,而成一家之言。” 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著录其《汲古堂集》二十八卷则为其万历末年所刊合集,内诗二十二卷,收诗一千五百余首,文六卷,收各体文一百十余篇,有李维桢万历四十三年序及王士性﹑陈继儒序,李维桢《山雨阁集序》亦附焉。是集又有鲁冈竹轩氏重刊本﹑清康熙重修本﹑乾隆二十九年(1764)刊本﹑道光十六年(1836)刊本。后又有《汲古堂续集》十二卷,收诗约四百首,文约百篇。清钱谦益《列朝诗集》丁集录其诗十一首。清朱彝尊《明诗综》卷六三录其诗四首,“诗话”云:“《汲古堂集》原亦出于‘七子’,颇与俞羡长(俞安期)相近。”清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录其诗一首。清曾唯《东瓯诗存》卷二七录其诗三十七首。清末陈田《明诗纪事》庚签卷二六录其诗三首。清黄宗羲《明文海》录其文六篇,评语云:“其《汲古堂》文甚灵秀,山人中绝少。”生平见朱谋垔《画史会要》﹑《(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九三﹑《(光绪)永嘉县志》卷一八。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