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何景明 |
释义 | 何景明 (1483-1521)字仲默,号大复﹑大复山人。河南汝宁府信阳人。生于成化十九年(1483)八月初六。弘治十一年(1498)十六岁举乡试第一,又四年,十五年以弱冠中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权宦刘瑾用事,景明上书吏部尚书许进,劝其秉政毋挠,逾年以此免官归。正德六年(1511)以李东阳荐复职,直内阁制敕房,十二年迁吏部员外郎,十三年出为陕西提学副使,十六年因病投劾归。抵家六日,八月初五卒,年三十九。形貌短小,秃笄,然为人耿介,忧愤时事,尚节义而鄙荣利。以诗著,论诗贬宋元而宗盛唐,以为“宋人似苍老而实疏卤,元人似秀实而实浅俗”(《与李空同论诗书》);“景明学歌行近体,有取于(李﹑杜)两家,旁及唐初﹑盛唐诸人,而古作必从汉魏求之”(《海叟集序》)。因不满台阁之风,与李梦阳共倡诗文复古,因得当时郎署才俊响应,于文坛成席卷之势。因与李梦阳﹑徐祯卿﹑边贡﹑朱应登﹑顾璘﹑陈沂﹑郑善夫﹑康海﹑王九思号“弘治十才子”,又与李梦阳﹑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称“七子”(“前七子”)。清张廷玉《明史·文苑传》又将景明与李梦阳﹑徐祯卿﹑边贡称“弘正四杰”。其影响之大至一时“天下语诗文,必并称何﹑李”(《明史》卷二八六)。著述先有嘉靖三年(1524)吴郡沈氏野竹斋刊本《何氏集》二十六卷,内诗赋二十一卷,唐龙序,又有嘉靖间义阳书院刊本,王子衡(王廷相)序。复有嘉靖十年(1531)刊本《大复集》三十八卷附录一卷,王廷相﹑王世贞﹑唐龙﹑康海序,是集又有嘉靖三十四年﹑万历五年本等,其中诗赋二十九卷,收赋二十二篇﹑辞十篇﹑诗一千六百余首。另有编著《壅大记》三十六卷,存嘉靖刊本。诗文选本于明中后期刊印甚夥:嘉靖间费磐等刊《何仲默(诗)集》十卷,隆庆间刊俞宪编《盛明百家诗》录其诗四百八十余首为《何大复集》,万历刊赵南星编《明十二家诗选》录其诗为《何大复集》四卷;万历刻来复编《李﹑何近体诗选》有《何大复先生诗集》三卷,万历三十年刻李三才编《李﹑何二先生诗》收《何仲默先生诗集》十五卷。万历四十四年赵彦复辑何景明与李梦阳﹑王廷相﹑孟洋﹑薛蕙﹑高叔嗣﹑刘绘﹑张九一﹑谢榛等人诗刊为《梁园风雅》,内选何景明诗五卷三百二十首。明人所编之各种诗歌总集﹑选集亦无不录其诗。徐泰《皇明风雅》录其诗二十一首。顾起纶《国雅》卷五录其诗四十一首。李腾鹏《皇明诗统》卷一七录其诗六十三首。曹学佺《石仓十二代诗选·明诗选》录其诗二百四十五首。陈子龙等《皇明诗选》录其诗一百五十首,谓其“古诗上睨子建,下拂士衡,清美合度,与李竞爽。近体则初﹑盛诸家无所常师,意之所寓,工丽即臻。惟七言律与献吉同源而异流,婉佚胜之,高深不及,似稍有伯仲之分。”清钱谦益《列朝诗集》丙集录其诗一百零二首。清王夫之《明诗评选》录其诗一首。清朱彝尊《明诗综》卷三〇录其诗七十八首,“诗话”云:“弘﹑正间作者倡复古学,同调六七人,李﹑何实为之长。李以秀朗推何,何以伟丽目李。其后互相抵牾,何谓李摇鞞振铎,李诮何抟沙弄泥。譬之针砭不中腧穴,徒哓哓耳。两君皆负才傲物,何稍和易,以是人多附之。”清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录其诗四十九首。清张豫章《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录其诗一百余首。清施何牧《明诗去浮》卷二录其诗二十首。《四库全书》所收《大复集》为三十八卷本,《总目》“提要”云:“正﹑嘉之间,景明与李梦阳俱倡为复古之学,天下翕然从之,文体一变。然二人天分各殊,取径稍异,故集中与梦阳论诗诸书,反复诘难,龂龂然两不相下。平心而论,摹拟蹊径,二人之所短略同,至梦阳雄迈之气,与景明谐雅之音,亦各有所长,正不妨离之双美,不必更分左右袒也。”清末陈田《明诗纪事》丁签卷一录其诗五首。明末李宾编《八代文钞》收《何仲献文抄》一卷。清黄宗羲《明文海》录其文七篇。生平见孟洋《何先生墓志铭》(《孟有涯集》卷一七)﹑乔世宁《何先生传》(《丘隅集》卷一七)﹑李开先《何大复传》(《李中麓闲居集》卷一〇)﹑王兆云《皇明词林人物考》卷五﹑清张廷玉《明史》卷二八六。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