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戴平万 |
释义 | 戴平万1903—1945 现代作家。笔名戴万叶、岳昭、君博等。广东潮安县人。曾在潮州城南小学、金山中学就读。后在广东高等师范(中山大学前身)西语系学习。1926年一度去暹罗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归回。该年冬与洪灵菲一起流亡上海,遂投身左翼文艺运动。参与组织太阳社、我们社。主编过《文学界》。作品多在《太阳月刊》、《我们月刊》、《拓荒者》、《新流月报》、《海风周报》上发表,为早期革命文学运动(普罗文学运动)的重要成员。出版有短篇小说集《都市之夜》、《陆阿六》、《出路》及中篇《前夜》、《荔清》等,多写工农群众的悲惨生活与革命斗争。抗战爆发后积极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简称“文救”)工作,为当时(以及孤岛时期)上海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文艺界救亡运动文委小组成员。后留在孤岛坚持斗争。曾负责编辑共产党地下组织主办的《新中国文艺丛刊》(1939年5月至1940年11月,共出四辑,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陈望道主编,戴负责具体编辑)及《文艺新闻》(1939年10月创刊,共出十期,与黄峰即邱韵铎,及蒋锡金合编)。还参与进步刊物《上海人报》、《评报》、《每日译报》、《文艺》、《文艺长城》、《戏剧与文学》等的编辑、组织、撰稿工作。参与编辑反映抗战初期上海军民战斗与生活的群众性文艺通讯征文汇集《上海一日》(梅益主编,戴平万、林淡秋、钱堃为编委)。在此期间发表大量文艺论文、杂文、国外政论翻译等,为推动“孤岛”进步文艺运动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抗战后所写短篇小说收入《苦菜》(1941年2月出版)。1940年11月根据组织调遣,赴苏北根据地工作。先在盐城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文学系任教授,后到苏中区党委宣传部主编《抗敌报》。1945年初在“兴化县鹤儿湾村上的水塘里溺死”(吴强《新四军文艺活动回忆》)。 陈丙莹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6363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