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战国策1
释义
战国策1

战国时期各国史料的汇编。按周、秦、齐、楚等12国次序编排,共33篇,又称《国策》、《国事》、《短长》等。《史记·田儋列传》载秦汉间谋士蒯通“论战国之权变八十一首”,近人罗根泽据此谓《战国策》之作始于蒯通。现在一般认为是书编著不在一时,亦非出一人之手;乃当时各国史官和策士分别记录以备作研究或据为“谈资”的东西,最后由西汉末刘向整理编定,并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所载大都是“纵横捭阖”、“驰说云涌”的谋夫策士之辞,故前人或把它看作史书,或看作纵横家言。其为文的最大特点是纵横驰骋,所记游士言论,放言无忌,为前人所不敢言。如《秦策》“苏秦始将连横说秦”记苏秦早年游说各国失败,落魄归来,家中无人睬他。苏秦乃悬梁刺股,发愤攻读,再次游说遂得成功。家人于是匍伏郊迎,不敢仰视。苏秦乃慨然叹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以忽乎哉!”文章以欣赏的笔调记述苏秦的感语,对这种赤裸裸追求功名富贵的思想抱有同情,故行文上亦放纵自然,不受拘束。因此,《战国策》放纵之笔有时为突出某一点而成为夸大事实,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为突出邹忌的作用而谓齐王纳谏后“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又如《齐策》述冯谖为孟尝君营成三窟,使他“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这些都与史实不符。

《战国策》的叙事艺术也有很高成就,其中很多篇章,故事完整,情节曲折而富有戏剧性,并在叙事中表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魏策》“唐且不辱使命”篇,叙述唐且不畏强暴,面折秦王的故事,先叙秦王的傲慢和强生是非,被唐且正色驳回,为一转折;再叙秦王勃然怒,以“天子之怒”惧之,又一转折;接叙唐且不为所屈,正气凛然地以“布衣之怒”回敬,并且“挺剑而起”,矛盾冲突达到最高点,然后又一转折,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为结束,叙述层层推进,波澜起伏,秦王的傲慢虚弱和唐且的蔑视强暴都表现得十分鲜明。其它如《燕策》“荆轲刺秦王”、《赵策》“鲁仲连义不帝秦”等,都是在叙事和人物创造上十分突出的篇章。

《战国策》还记述了游士在论辩说理时运用的大量寓言故事,它们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喻理深刻,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惊弓之鸟、南辕北辙、鹬蚌相争等,都成了后世著名的典故。

《战国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史记》的某些材料来自《战国策》,文笔亦受其影响;北宋苏洵父子的议论文明显得力于《战国策》。至于汉赋“铺张扬厉”的风格,也直接受《战国策》中策士的纵横游说之辞的影响。

《战国策》有东汉高诱注。后又有宋鲍彪注。元吴师道有《战国策校注》。今人诸祖耿“广求有关诸籍,参互浏览”,费数十年之功,作《战国策集注汇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是书依南宋姚宏本次序,并以近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为参校,广搜诸家注解而案以己意;书后附有“战国策地名索引”,和“战国策人名索引”,是到目前为止最完备、最有使用价值的注本。

吴先宁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336-4337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8 17:5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