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
释义 |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现代文学术语。“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加速了侵略步伐,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在这新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为此,周扬等左联领导人于1935年底解散左联并提出“国防文学”口号以推动统一战线的建立,很快在全国文艺界发生巨大影响。鲁迅对解散左联及“国防文学”的某些阐释持有不同意见,当他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正确思想,为了推动文艺界统一战线的健康发展,同时弥补“国防文学”口号的不足,遂于1936年4月与雪峰、茅盾、胡风商量,拟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同年6月1日,胡风在《文学丛报》3期发表《人民大众向文学要求什么?》,正式提出这一口号。由于这一口号是在“国防文学”已发生巨大影响之后提出,开始时对于这两个口号又缺乏正确解释,遂引起关于两个口号优劣的激烈论争。鲁迅在论争中对“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一口号进行了深刻论述,他提出要坚决反对“左”的宗派主义与关门主义,建立文学界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又指出这“决非革命文学要放弃它的阶级的领导的责任,而是将它的责任更加重,更放大,重到和大到要使全民族,不分阶级和党派,一致去对外”。他主张任何派系的作家在抗日救亡的口号下统一起来,“至于创作,写什么都可以”,但“在文学问题上我们仍可以互相批判”。他认为两个口号“可以并存”,“互相补充”。“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主要是对前进的一向称左翼的作家们提倡的……也可以对一般或各派作家提倡,希望他们也来努力向前进”。鲁迅的这些意见补充了“国防文学”口号的不足,对于以后的抗战文艺运动的发展发生了良好的影响。 朱东兀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765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