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
释义
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

现代散文选集。周作人编。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8月初版,列为《中国新文学大系》第6集。选收1917—1927年间17位作家的散文作品71篇。入选作家及其篇数分别是:徐志摩8篇,刘半农6篇,刘大白5篇,梁遇春3篇,吴稚晖1篇,郁达夫8篇,郭沫若7篇,俞平伯5篇,顾颉刚1篇,江绍原1篇,陈西滢5篇,徐祖正5篇,废名6篇,孙伏园1篇,孙福熙3篇,徐蔚南3篇,王世颖2篇。体裁包括论文、随笔、游记、杂感、序跋和抒情散文等。编者写了长篇《导言》,除了交待选编情况之外,主要阐述“五四”文学革命与白话散文的关系和自己的现代散文观。他以为“新文学的散文可以说是始于文学革命”,但强调它与古代散文小品尤其是明末小品文有着渊源关系,认为“现今的散文小品并非五四以后的新出产品,实在是‘古已有之’,不过现今重新发达起来罢了”,“这与其说是文学革命的,还不如说是文艺复兴的产物”。他认为散文小品有“载道”与“言志”之别,贬斥前者,尊崇后者,从而界定小品文“在个人的文学之尖端,是言志的散文,他集合叙事说理抒情的分子,都浸在自己的性情里,用了适宜的手法调理起来,所以是近代文学的一个潮头”,并且要求小品文“必须有涩味与简单味”,在文词上“以口语为基本,再加上欧化语,古文,方言等分子,杂揉调和,适宜地或吝啬地安排起来,有知识与趣味的两重的统制,才可以造出有雅致的俗语文来”。从言志派立场出发,他提出了“小品文是文学发达的极致,他的兴盛必须在王纲解纽的时代”的见解,和“我们凡人所可以用文字表现者只是某一种情意,固然不很粗浅但也不很深切的部分,换句话来说,实在是可有可无不关紧要的东西,表现出来聊以自宽慰消遣罢了”的功用观。这些观点集中了周作人历年关于散文的起源、特性、审美要求、发展条件和艺术功能诸问题的各种说法,其中有精僻之论,也有一孔之见,对现代散文发展的影响或积极或消极,不可一概而论。本集与郁达夫选编的《散文二集》一道,显示了现代散文第1个10年的创作实绩,成为研究这时期散文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汪文鼎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891-892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30 19:5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