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 |
释义 | 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 现代评论文。胡适作。刊载于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文章指出“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是古文难懂难学,不能在新时代做达意表情说理的工具。文学革命的原因,一是有一千多年的白话文学作品。 二是全国绝大部分地区有一种大同小异的官话。三是开了海禁,同世界文化接触,有了参考比较的资料。四是满清帝国的崩溃,科举制度的废除。五是胡适、陈独秀等人的倡导。胡适认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中心理论有两点。一是建立一种“活的文学”。这是文字工具的革新。要推倒旧文学,使白话成为一切文学的工具。从文学史的趋势承认白话文学为正宗,否认骈文、古文、律诗、古诗是正宗。二是建立一种“人的文学”。这是文学内容的革新。周作人的《人的文学》是当时关于改革文学内容的一篇最重要的宣言。“人的文学”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反对非人的文学。因此文学革命的主要意义实在只是文学工具的革命。文章反映了胡适对“五四”以来文学理论建设和发展的观点。 冯志伟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891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