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梁启超 |
释义 | 梁启超1873—1929 近代文学家。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等。广东新会人。光绪十年(1884)中秀才。十五年(1889)中举人。此后,他结识康有为,拜康氏为师,受业于万木草堂,学经世致用之学,思想发生变化。二十一年(1895)甲午中日战后和议成,梁氏随康有为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请求变法。同年,参加强学会,主办《中外纪闻》,作时事短评。二十二年(1896),任上海《时务报》主编,撰写《变法通议》等名文。二十三年(1898),任湖南时务学堂讲习,所言皆当时一派民权论,受到顽固派反对。二十四年(1898)又赴京,与康有为、谭嗣同等发动变法失败,亡命日本。 此后在日本办《清议报》(1898),撰作政论,陈述政见。居日年余,“稍能读东文,思想为之一变”(《三十自述》)。次年冬,赴夏威夷,途中作《夏威夷游记》,提出“诗界革命”和“文界革命”口号。二十八年(1902),在日本创办《新民丛报》及《新小说》,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论文,号召“小说界革命”。这三个革命口号的提出,其目的都是以西欧及日本文学为榜样,改革中国文学。他带头写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的散文,号为“新文体”。又创作《新中国未来记》小说,为小说界革命开辟道路。三十一年(1905)同盟会成立,他和革命派在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等问题上展开论战,思想趋于保守。但他宣传开民智、新民德和介绍新学以反对旧学,却产生了广泛影响。三十二年(1906),他与熊希龄、蒋观云进行实际的组党活动,并成立“政闻社”,出版《政闻》杂志。宣统二年(1910),创办《国风报》,专论各种政治问题。 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成功。次年元旦,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旋由袁世凯窃夺胜利果实。梁启超由日归国(1913),办《庸言报》,遂与袁氏合作,任司法总长。1915袁世凯称帝,他写《异哉所谓国体问题》长文,倡言反对,并策动蔡锷讨袁,进行护国之役。他的反对袁氏称帝之作,统辑为《盾鼻集》。1916年后,黎元洪任大总统,梁氏又与冯国璋、段祺瑞合作。次年,段祺瑞内阁组成,梁任财政总长。后由于冯国璋、段祺瑞内部产生矛盾,他辞去财政总长,专心从事讲学与著述。 1918年冬赴欧洲游历,著《欧游心影录》。归国后在南开与清华大学讲学和著述。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导师。1929年病死于北平协和医院。著有《饮冰室合集》。 牛仰山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541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