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桂林文艺界关于新歌剧问题的讨论
释义
桂林文艺界关于新歌剧问题的讨论

现代文学现象。新歌剧问题,提出于抗战爆发之后,旧剧改革深入之际。1940年6月,焦菊隐在桂林《新中国戏剧》发表长文《论新歌剧》,指出:“歌剧是一篇用音乐写成的戏”,其要素“第一是戏剧的意识,第二是叙述的机能,第三是音乐的力量”,其中音乐是“决定了歌剧的成败”的“命脉”。他认为中国的旧戏不是歌剧,故“不可能”以旧剧的形式去创造新歌剧;重要的是“创造新中国音乐”,其途径则是“利用西乐,使西洋音乐民族化”。1941年1月,桂林新音乐社曾就此问题进行座谈讨论,但反响不大。嗣后,重庆上演歌剧《秋子》,演剧7队接着在桂林演出《农村曲》、《生产三部曲》和《新年大合唱》等3个短歌剧,在文艺界产生较热烈的反响。1943年7月,桂林《艺丛》辟“关于新歌剧”专栏,集中刊登了田汉、熊佛西、徐迟、安娥、孟超、吴荻舟等人的讨论文章。田汉赞同焦菊隐的观点,认为“由模仿而创造,由对新事物的研究学习而达到民族性的自觉与中国作风的完成”,才是中国歌剧建设的道路(《新歌剧问题》)。孟超认为,创造新歌剧要作“多方面的尝试”,要注意“中国单音字的特点”,要吸收抗战后“从生活的提炼中发展出演剧艺术的新的形式”,要正确接受“西洋歌剧的经验”,特别要把握住“歌剧的本质”(《新歌剧发展的路向》)。吴荻舟指出:我们今天所要的新歌剧,“是要创造在形式上内容上都是现在中国的东西”(《新歌剧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这次讨论,对新歌剧的理论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苏关鑫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679-4680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13: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