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桂林文艺界关于戏剧的民族形式问题讨论
释义
桂林文艺界关于戏剧的民族形式问题讨论

现代文学现象。1940年11月2日,全国“文协”桂林分会举行座谈会,就“戏剧的民族形式问题”进行讨论。座谈纪要发表在桂林《戏剧春秋》第1卷第2期上,同期还发表易庸(廖沫沙)的《戏剧的民族形式问题》一文。欧阳予倩指出,民族形式的原则是“中国的”、“现代的”和“大众的”,“‘中国的’绝对不是传统的,而必须是‘现代的’,随着时代变动的!‘大众的’,是通俗的,但并不是‘俗恶’的”,“也不是低级趣味的”。宋云彬补充说,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大众的东西还给大众”。夏衍认为,民族形式就是“以现代中国大众生活所有的东西作为内容,以现代中国大众所喜爱、所理解的形式作为形式”;由于“中国大众是不断地进步着的”,故“形式也将随之而变化”。至于戏剧的民族形式,易庸认为不单是“旧戏与新戏的问题,利用旧剧形式并不能算做民族形式的全部道路”。绀弩也反对“其笨无比的旧瓶装新酒的办法”,他认为,重要的还是改造旧剧的内容。黄药眠说,“旧瓶装新酒,在创作方法上是讲不通的”。宋云彬进一步认为,“旧瓶装新酒,固然要不得,新瓶装旧酒,尤其要注意,要警戒”。夏衍则尖锐地指出,要注意新的文艺形式表现旧题材的动向,“象上海最近拍的什么《目莲救母》,也可以说是新瓶装旧酒”,甚至可说装的是“毒酒”。这次讨论,对促进戏剧创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苏关鑫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679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8 23:0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