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白毛女
释义
白毛女

现代歌剧。5幕。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等作曲。陕甘宁边区新华书店1946年出版。《白毛女》的创作与修改,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早在1940年,晋察冀边区(河北省西北部)就流传着“白毛仙姑”的故事。故事叙述一个被地主迫害的农村少女,只身逃进深山,靠偷取庙中供果为生,在山洞中生活多年,全身毛发变白,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八路军到来后把她救出了山洞。西北战地服务团的邵子南,是“这一剧本创作工作的先行者”(贺敬之、马可:《白毛女·前言》)。1944年,邵子南把剧本的草稿带到了延安。1945年1月至4月,鲁迅艺术文学院师生集体讨论,贺敬之、丁毅执笔,完成了《白毛女》的创作。1945年4月,《白毛女》在延安公演。此后,该剧在晋察冀、晋冀鲁豫、东北解放区等地相继演出。1946年,剧作者贺敬之等在张家口对剧本作了大的修改,将6幕原本改为5幕。1947年在东北、1949年在北京,剧本又作了两次较大的修改。修改本1952年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对《白毛女》主题的开掘是逐步深入的。开始,有人认为可以作为一个“破除迷信”的题材来写。剧作者经过讨论,确定要发掘“白毛仙姑”故事的积极意义,以这个故事作基础,来“表现两个社会的不同对照,表现人民的翻身”(《<白毛女>的创作与演出》)。指导思想的明确,使《白毛女》终于成为一部表现“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深刻主题的成功之作。喜儿是《白毛女》的主人公。这个天真无邪的农村姑娘,和善良的父亲杨白劳相依为命。地主黄世仁逼死了喜儿的父亲,破坏了她和青年农民大春的爱情和幸福。经受一系列打击后,她带着强烈的复仇愿望逃进深山,把“万恨千仇,千仇万恨”“记在我的心”。作品表现了喜儿不甘屈服的阶级斗争意志和坚强的求生力量。喜儿的遭际,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农民与地主矛盾的尖锐性,说明了农民反抗地主阶级压迫的正义性和合理性。

《白毛女》是一部最早探讨如何创造民族新歌剧的作品。在音乐上,它以河北等地流行的民歌和戏曲音乐为基调,吸收了民歌、民间音乐素材,借鉴了西洋歌剧的创作经验,在歌剧音乐的戏剧性和性格化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在歌剧的表演上,《白毛女》吸收了古典戏曲的歌唱、吟诵、道白三者结合的传统,人物对话采用话剧的表现方法。歌剧的歌词,采用富有民歌风味的韵词。《白毛女》是“把我们民族的语言、民族的音乐、民族的演出形式,三者结合起来”,而创造出的一部“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新的歌剧”(王淑明《〈白毛女〉奠定了中国新歌剧的基础》)。

《白毛女》的创作对解放区歌剧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此后,《刘胡兰》、《王秀鸾》、《赤叶河》等新歌剧相继诞生。解放后,歌剧《白毛女》和电影《白毛女》在国内外产生过广泛影响。《白毛女》还分别被改编为京剧、川剧、沪剧、芭蕾舞剧等剧种,先后在国内外与观众见面。1951年,《白毛女》获斯大林文学奖金2等奖。捷克、印度、苏联、日本等国,都先后上演过《白毛女》。苏联、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日本等国家的戏剧评论家,都对该剧作了肯定性评论。

刘增杰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601-1602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0: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