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王令 |
释义 | 王令1032—1059 宋代诗文家、学者,初字钟 美,后改字逢原。祖籍元城(河北大名),幼年父母双亡,随叔祖王乙居广陵(江苏扬州),世称“广陵先生”。少年时代勤奋好学,10余岁即为文“雄伟老成,人见之皆惊”(刘发《广陵先生传》)。自皇祐二年(1050)起以教书自食,虽贫困潦倒,而志趣高远。闻王安石途经淮南,赋《南山之田》诗往见。王安石大为赏识,期其材可与共功业于天下,曾邀他到舒州、汴京、等地游学,并说服岳父把二女儿嫁给他。转辗于天长、高邮、江阴等地教书。28岁患脚气病去世。王安石为他撰写墓志铭并写诗悼念:“布衣阡陌动成群,卓荦高才独见君。”“行藏已许终身共,生死那知半路分?便恐世间无妙质,鼻端从此罢挥斤。” 王令现存的诗歌共有440多首,内容多从下层人民生活中来,能反映民众的愿望和时代的要求。《饿者行》、《和洪与权逃民》、《梦蝗》、《甲午雪》等诗同情民生疾苦,揭露社会黑暗,措词极为尖锐。《偶闻有感》、《感愤》、《寄王正叔》等篇抒写爱国激情和雄伟抱负,笔力豪壮,寄慨遥深。《暑旱苦热》:“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刘克庄谈:“其骨气苍老、识度高远如此,岂得不为荆公所推!”(《后村诗话》前集)其诗主要师法韩愈、孟郊、卢仝的长处而又参以己意。他的主体风格是粗犷豪迈,气象阔大,奇崛警迈。喜欢极写大景,纵抒豪情,“是宋代里气概最阔大的诗人。”(钱钟书《宋诗选注》)抒情小诗《渰渰》、《江上》等,深远闲淡,以精美自然见胜,但有些诗句粗糙生硬,显得锤炼不足。他的散文也有佳作。《性说》阐明“性无善恶”的观点,《师说》抨击当世“学师不立而育贤无方”,《读孟子》怀疑孟子学说不切世用,《道旁老父言》指出政治不善是人民贫困的根本原因,都识解敏锐,思想深刻。《上孙莘老书》对《诗经》六义赋予新说,也有特见。工赋。《南山之田赠王介甫》、《藏芝赋》、《竹赋》等皆托物言志,表现其力学笃行,不媚世求荣的节操,文辞甚有气势。 王令的诗文由其外孙吴说编为《广陵先生集》20卷,附录1卷。有嘉业堂刻本。沈文倬校点本改名《王令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附有诗话、年谱等。王令另著有《十七史蒙求》16卷(岳麓书社·1986年)。其他尚有《孟子讲义》5卷、《论语解》5卷,并佚。 吴汝煜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92-593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