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藏族古典文学 |
释义 | 藏族古典文学 民族文学研究论著。佟锦华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4月第1版。本书是我国第一部论述藏族古典文学的专著,全书分诗歌、传记文学、历史文学和小说4个部分。一、诗歌(指作家诗)。有“道歌体”诗,“格言体”诗,“年阿体”诗,“四六体”诗。“道歌体”诗始于11世纪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创始人玛尔巴(1012—1097)和米拉日巴(1040—1123)。由于诗的内容多为咏唱本教派的教义,劝人抛却红尘,修习佛法,走解脱之道,故称“道歌”。诗的表现形式多采用民歌的多段回环体格律和自由体格律。“格言体”诗,以13世纪藏传佛教萨迦派四祖贡噶坚赞(1182—1251)所著《萨迦格言》为其先河。《萨迦格言》以四句七言体的诗歌形式表达作者的政治主张、处世哲学、道德观念和佛教教义;后世学者起而效仿,遂形成“格言体”这一流派。著名的“格言”诗有索南扎巴(1478—1554)的《格登格言》、贡唐·丹白准美(1762—1823)的《水树格言》(又名《水木格言》)和久·米旁纳杰嘉措(1846—1912)的《国王修身论》等。“年阿体”诗(“年阿”藏语意为“雅语”或“美文”),系受印度学者檀丁(有的译为“檀智”或“旦志”)所著《诗镜》的影响而形成的又一流派。该诗派注重修辞对仗,讲求比喻(包括明喻、暗喻、正喻、反喻以及正反结合喻)。除词语修饰外,还追求“音韵修饰”,使之闻者悦耳。二、传记文学。它萌发于吐蕃时期。以人物为经、历史事件为纬,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刻画,采用散韵结合的行文方式(即有说有唱)。其结构、布局有着汉族史传著述的明显印迹。主要作品有:《赞普传略》,包括《聂赤赞普传略》、《止贡赞普传略》、《达布聂赛传略》、《纳日伦赞传略》、《松赞干布传略》以及广为流传、影响深远的《米拉日巴传》。《米拉日巴传》,解放前就有汉、蒙文译本;还有英、法、日等外文译本,早已成为国际藏学界研究藏族历史、文化、宗教的珍品。该书作者为桑吉坚赞(1452—1507)。他十分崇敬这位噶举派第2代祖师米拉日巴,故作此传。他还著有《玛尔巴传》,这也是藏族传记文学中的名著。三、历史文学。在藏族古代著作中,文史不分的现象十分突出,即文中有史,史中有文。因从文学角度去研讨问题,姑且称为“历史文学”。计有《巴协》(又名《桑耶寺详志》)、《柱下遗教》、《西藏王统记》、《贤者喜宴》、《西藏王臣记》等名著。四、小说。藏族文学发展到14世纪前后,已十分繁荣昌盛,从而为综合艺术——戏剧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伴随戏剧的产生,相继出现了“剧本”。如《诺桑王子》、《文成公主》、《囊萨姑娘》、《白玛文罢》、《顿月顿珠》、《卓娃桑姆》、《苏吉尼玛》、《赤美滚登》等,俗称“八大藏剧”。这些书面作品,实际上就是藏族早期的小说。此外,还有两部长篇小说——《旋努达美》和《郑宛达哇》。目前见到的仅此二部,可谓凤毛麟角。 开斗山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6361-6362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