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金瓶梅考证与研究 |
释义 | 金瓶梅考证与研究 古代作品研究专著。蔡国梁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出版。书前有赵景深《序》。书后有作者《跋》。正文由16篇论文组成。其中《金瓶梅——一部现实主义小说》、《明人评金瓶梅》、《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辑评》、《从水浒传到金瓶梅》、《从金瓶梅到红楼梦》等论文,重在探讨《金瓶梅》的主题和思想内容的深刻性。作者在总结前人有关《金瓶梅》论述的基础上,以鲁迅的有关见解为指导,通过分析《金瓶梅》的人物形象及其与明代社会的关系,判定《金瓶梅》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作者认为,《金瓶梅》的作者不在当时上天入地虚幻境界中或陈年史部中陶醉埋汰,严峻冷酷的现实使他能将自己在明中叶以来新的现实条件下获得的切身感受,以新的手法、新的角度加以表现,塑造了在中国小说史上说来是新型的西门庆形象。西门庆的生活道路,商人、恶霸、官吏三合一的身份,都便于揭示社会的溃疡面与断代的特征性。作者在人物和生活的描述上所达到的这种典型化程度,在某些方面无疑是超过了《水浒传》而又启示了《红楼梦》。所以无论是从形象的独创性上,还是从形象所概括的历史内涵上,《金瓶梅》都堪称是一部现实主义杰作。 《金瓶梅人物三题》、《金瓶梅细针密线例举》2篇论文重在探讨《金瓶梅》的艺术成就。前者从“媒婆的嘴与尼姑的口”、“帮闲一绝”、“各色家奴”3个部分细致分析了形形色色生活在社会底层与依附在西门庆身上的寄生虫,阐述了《金瓶梅》在人物描写方面深厚的艺术功力。后者则探讨了《金瓶梅》在谋篇布局方面的长处。 《笑话·传说·急口令——金瓶梅的俗文学摭拾》、《宝卷在金瓶梅中》、《金瓶梅的谚语歇后语集说》、《磨镜·画裱·银作·雕漆·织造——金瓶梅反映的明代技艺》、《灯市·圆社·卜筮·相面——金瓶梅反映的明代风习》等论文通过对《金瓶梅》中所反映的明代的笑话、传说、急口公、宝卷、谚语、歇后语等文艺形式和磨镜、画裱、圆社、卜筮、相面等社会风习的分析,从侧面论证了《金瓶梅》所包含的深广的社会内容。 此外,该书还介绍了一部阅读《金瓶梅》的工具书——姚灵犀著《瓶外卮言》摘要抄录了其中有关名物、行止、风尚和佛教用语的考证片段。 郑永晓,张君萍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834-3835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