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野草2 |
释义 | 野草2 现代文学期刊。月刊。1940年8月20日创刊于桂林。夏衍、孟超、秦似、聂绀弩、宋云彬编辑,发行人陆风祥,桂林科学书店总经售。1942年2月15日第3卷第5期起秦似任主编。1943年6月7日第5卷第5期后停刊。1946年10月1日在香港复刊,改为不定期刊,仍由夏衍等人编辑,发行人方溪,以“上海野草出版社”名义发行。1947年10月新5号有两种版本,一为杂志型;一为丛刊型,封面题名《九儒十丐》,二者内容相同。此后即改为丛刊,每集各有题名,1948年8月20日第11集后再度停刊。同年11月及1949年3月又改名《野草新集》,出版过2期,题名分别为《论肚子》、《追悼》,前后历时9年,共出版42期。 《野草》是一个综合性文学期刊,提倡和大量刊登短小精悍、针砭时弊的杂文是刊物的一大特色。编者在创刊号《编后》写道:“《野草》就这样粗枝大叶地,想在杂文的厄运下打破沉寂的局面,垦辟一片荒芜的草场,让更健全的战士们进军。”同时还兼登随笔、独幕剧、短篇译作、中外美术作品和讽刺漫画以及文化信息,所载作品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如夏衍的随笔《旧家的火葬》,秦似的杂文《人语与鬼话》,聂绀弩的独幕剧《腌狗记》、日本朋友大山新一题为“蹄铁收去造枪炮,弩马只好穿木屐”的漫画等,揭露和抨击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统治,宣传了团结抗战的爱国道理,表达了广大群众要求抗战,要求民主的迫切愿望,同时注意声援国际反法西斯的斗争。由于国民党政府对大后方的进步文化实行禁锢政策,该刊被迫从桂林转移到香港出版。发行对象和地区也由原来主要面向内地转为主要面向香港、南洋一带。经常为该刊撰稿的除了编辑同人,主要还有茅盾、郭沫若、胡愈之、荃麟、胡绳、柳亚子、秦牧、韩北屏、默涵、周而复、黄秋耘等。 蒋金戈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372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