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野草1 |
释义 | 野草1 现代散文诗集。鲁迅著。北京北新书局1927年7月初版。收作者1924年至1926年所作散文诗23篇。这些散文诗写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作者在1932年回忆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个‘作家’的头衔,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作随便谈谈。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鲁迅曾说,他的全部“哲学”都在《野草》里(章衣萍《古庙杂谈(五)》),许寿裳也认为《野草》“可说是鲁迅的哲学”(《我所认识的鲁迅·鲁迅的精神》)。《野草》是鲁迅心灵炼狱中熔铸的诗,是他对自己心境和思想中矛盾的解剖、思索和批判。《影的告别》和《墓碣文》等表现了他思想上新与旧的矛盾和灵魂深处的自我解剖精神。《过客》说明鲁迅这时期的感受、矛盾和不断追求的态度。鲁迅曾说,《野草》中的作品“大半是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因为讽刺当时盛行的失恋诗,作《我的失恋》,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又因为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这样的战士》,是有感于文人学士们帮助军阀而作。《腊叶》,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段祺瑞政府枪击徒手民众后,作《淡淡的血痕中》,其时我已避居别处;奉天派和直隶派军阀战争的时候,作《一觉》。”(《二心集·〈野草〉英文译本序》)鲁迅用象征的方式,借事寄意、托物咏怀的手法,把他当时的孤独情怀、矛盾心理,探索战斗人生的思想,融铸为玄妙幽深、峭奇瑰丽的诗魂。他自己说,“我的那一本《野草》,技术并不算坏”(《书信·341009·致萧军》)。阿英称道《野草》是“一部最典型的、最深刻的、人生的血书”(《现代十六家小品·鲁迅小品序》)。 姚春树,袁勇麟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371-5372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