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郭小川
释义
郭小川1919—1976

当代诗人。原名郭恩大。笔名郭苏、健风、湘云、丁云、伟倜、晓船等。河北丰宁县人。父亲是小学教员。学生时代郭小川就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6年,参加民族解放先锋队,并开始学习写诗。1937年在山西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一二○师三五九旅司令部机要秘书、宣传干事、政治教员,受到王震将军的关怀和培养。1941年到延安学习,参加过“整风”和“大生产”运动。同年,发表长诗《毛泽东之歌》等作品。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家乡任丰宁县县长。1948年后,任《群众日报》副总编辑、《大众日报》编辑,写过大量社论和杂文。1949年任《天津日报》编辑部主任。随军南下后,在武汉任中南局宣传部处长,与陈笑雨、张铁夫合作用笔名“马铁丁”在报刊上发表思想杂谈,在青年中产生较大影响。1951年,他写的长篇通讯《中共许昌地委的宣传工作》曾受到毛泽东好评。同年,与人合作创作了电影剧本《土地》。1954年调中共中央宣传部先后任理论处副处长、文艺处副处长,主管电影工作。1955年调中国作家协会任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兼秘书长、《诗刊》编委。同年,出版诗集《平原老人》,收入抗战时期创作的大部分诗篇。1956年,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政治抒情诗《投入火热的斗争》,热情澎湃,富有号召力,产生很大影响。同年,出版诗集《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在“大跃进”热潮中,他发表了表现出迷惘和忧虑的抒情短诗《望星空》,曾引起争议并受到批评。以后,又出版了表现纯洁爱情的长篇叙事诗《雪与山谷》,描写人民军队将军形象的《将军三部曲》,表现战争中错误路线迫害指战员和人性的复苏的《一个和八个》(被改编为同名电影摄制上映)等。激励人们永葆革命青春的抒情诗《甘蔗林一青纱帐》,以发人深省的哲理和精妙的艺术构思吸引了读者,成为其代表作之一。1958年,出席亚非作家会议。1962年后,受聘为《人民日报》特约记者。其间,他走遍大江南北,出版了《鹏程万里》、《月下集》、《两都颂》、《昆仑行》等诗集。“文化大革命”中,郭小川在湖北“五·七干校”劳动,仍未停止创作,写下了《团泊洼的秋天》、《秋歌》等具有反抗精神的诗篇,在群众中反响很大。1976年不幸逝世。

郭小川的诗充满战斗和进取精神,在艺术上努力探索中国新诗的发展道路,创造了“新辞赋体”的诗歌品类。评论家冯牧曾说:“这种标志着郭小川的独特风格的艺术形式,常常把中国古典诗词的严谨、丰富的结构,中国民歌的健康、朴素、粗犷的表现手法和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的生动、简洁的群众语言熔铸在一起。这种艺术手法和艺术形式在我们的新诗创作中是别开生面的。”(《郭小川诗选·代序》)

魏守忠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948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0:4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