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郑振铎 |
释义 | 郑振铎1898—1958 现代作家、学者。笔名西谛、CT、郭源新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与瞿秋白、耿济之等合编《新社会》旬刊,提倡改造社会。1920年创办《人道》月刊。同年,与茅盾、欧阳予倩等组织“民众戏剧社”,编辑我国文学革命中第一个戏剧刊物——《戏剧》月刊。1921年毕业于铁路管理学校。与茅盾、叶绍钧等积极主张文学为人生,提倡写实主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负责编辑《文学旬刊》。同年,到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负责编辑文学研究会丛书。1922年创办我国最早的儿童刊物《儿童世界》。从1923年起接替茅盾主编《小说月报》,同时在上海大学任教。1925年“五卅”运动初期,与叶圣陶、胡愈之等人合编上海学术团体对外联合会主办的《公理日报》,揭露和抨击帝国主义暴行。同年8月,被选为商务印书馆工会代表,参加实际斗争。1927年与胡愈之、叶圣陶等人组织上海著作人公会,积极参加上海工人三次起义时的临时革命政权组织——上海市民代表会议的活动。“四一二”政变后,郑振铎被迫远走英、法、意等国。1929年回国,仍到商务印书馆工作。1931年到北京,任燕京大学教授,同时兼清华大学的课,主编《文学》月刊和《文学季刊》。1934年到上海,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长,编辑《世界文库》和《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1936年与周扬、茅盾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文艺家协会。同年10月,与鲁迅、郭沫若、茅盾、叶绍钧等21人联合发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1938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当选为理事。上海沦陷后,与许广平等组织复社,出版《鲁迅全集》、《列宁文选》等。1945年创办《民主》周报。1949年从上海秘密绕道香港到北京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主席团委员等。1958年于外事活动中,因飞机失事而遇难。 主要著作有:《文学大纲》、《中国文学史》(插图本)、《中国俗文学史》、《中国文学史中古卷》、《中国文学论集》、《佝偻集》、《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俄国文学史略》、《太戈尔传》、《桂公塘》、《取火者的逮捕》等。译作有:《沙宁》、《血痕》、《灰色马》、《新月集》、《飞鸟集》和印度寓言等。1959年出版了《郑振铎文集》。郑振铎在文学研究方面,在20年代就提倡和从事中外古今综合的比较研究,用新的观点、方法整理和研究中国文学史,并对民间文学和小说、戏曲的资料收集研究,做了开拓性的工作。 汪木兰,林碧珍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969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