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赵秉文 |
释义 | 赵秉文1159—1232 金代文学家。字周臣,自号闲闲。磁州滏阳(河北磁县)人。登大定二十五年(1185)进士,任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上书论宰相胥持国当罢,宗室完颜守贞可大用。金章宗召问,言颇差异,因以讥讪免官。后起为同知岢岚军州事,转北京路转运司支度判官。泰和二年(1202)召为户部主事,迁翰林修撰,十月出为宁边州刺史,第二年改平定州刺史,治化清静。大安初为兵部郎中,兼翰林修撰,不久转翰林直学士。贞祐四年(1216)拜为翰林侍讲学士,兴定元年(1217)转侍读学士。后拜礼部尚书,兼侍读学士,同修国史,知集贤院事。兴定五年(1221)复为礼部尚书。金哀宗继位,改翰林学士,同修国史,兼益政院说书。正大九年(1232),年已老,每日以时事为忧,每听说一事可便民,一士可擢用,大则拜章,小则为当官者言,殷勤郑重,不能自己,因此病卒。 赵秉文一生仕5朝,官六卿,名声闻于朝野。他生活清贫,为人至诚乐易,与人交不以大名士自居。幼年就颖悟好学,至老未尝有一日废观书,平生以诗、文、书法名于世,为一时文士领袖。刘祁在《归潜志》中说:“赵闲闲平日字画工夫最深,诗其次,又其次散文也。”又说他:“幼年诗与书皆法子端,后更学太白、东坡,字兼古今诸家学。及晚年书大进,诗专法唐人”。“赵于诗最细,贵含蓄工夫,于文颇疏,止论气象大概。”元好问评其文“长于辨析,极所欲言而止,不以绳墨自拘。七言长诗笔势纵放,不拘一律。律诗壮丽,小诗精绝,多以近体为之。至五言大诗,则沉郁顿挫学阮嗣宗,真淳简淡学陶渊明”(《中州集》卷3)。著有文集《滏水集》30卷,分内、外集。外集今未见传本,内集曾收入《四库全书》。另外著有《易丛说》10卷、《中庸说》1卷、《杨子发微》1卷、《太玄笺赞》6卷、《列子补注》1卷、《资暇录》15卷等,今均未见传本。 段海蓉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292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