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扫迷帚 |
释义 | 扫迷帚 近代白话章回小说。24回。壮者著。初载光绪三十一年正月至五月(1905年2月至6月)《绣像小说》(上海)第43期至52期,不完。光绪三十三年七月(1907年8月)商务印书馆(上海)出版单行足本。阿英收入所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二卷》,中华书局(北京)1960年5月出版。又见广雅出版有限公司(台北)1984年3月出版的“晚清小说大系”丛书。 作品通过几个书生的见闻和议论,讲述了中国形形色色的迷信习俗,并一一加以揭露和批驳,以期破除迷信,唤醒全国人民。作者认为此书犹如扫除迷信的一把扫帚,故名《扫迷帚》。书生之一名叫卞至元,字资生,江苏吴江人。“生平专讲实践,最恨鬼神、仙怪、星相、卜筮诸说,谓此实陷害人群进化的蟊贼。”卞资生有个姑表兄弟,名叫杨名德,字心斋,江苏镇江人。这杨心斋与卞资生恰好相反。“八股以外,绝无事业,是一个顽固不通,充数儿的秀才。因此把这因果祈祷之说,看作圣经贤传,身心性命之事。”一天,杨心斋忽来探访,两人便就天命、鬼神、祈祷等问题互相辩难,结果把杨心斋说得“如梦初觉”,心服口服。时值七月下旬,苏州要举行“盂兰盆会”。杨心斋想去见识见识,卞资生也想借此机会进一步开导于他,于是二人偕游苏州。又在苏州结识了昆山书生汪学海,也是个不信迷信的人。作者即借3人游苏之机,不但把苏州的迷信习俗尽情揭露,而且旁及他省。杨心斋因卞资生和汪学海的开导,迷信思想一扫而光,回到家乡,把他的朋友徐成法和龚壮抱也给点化了。于是杨心斋和龚壮抱又一起畅游杭州,以广见闻。作者又借2人游杭之机,把杭州的迷信习俗揭露一番。之后杨、龚由杭返回,又一起去拜访卞资生,卞资生便带他们畅游吴江,作者又借此把吴江的迷信习俗加以揭露。书末说:“此后各事,详载续编”。但未见“续编”问世。 此书由许多零碎故事和议论组成,小说色彩很淡,可以说是借用小说形式破除迷信的通俗读物。所揭露的迷信习俗,范围极其广泛,神仙鬼怪、风水堪舆、星相巫卜、婚丧嫁娶以及各种迷信习惯,应有尽有,堪称“中国迷信习俗大全”,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作者的思想也相当进步,如说:“看官,须知阻碍中国进化的大害,莫若迷信。你们试想,黄种智慧不亚白种,何以到了今日,相形见绌?……故欲救中国,必自改革习俗入手”。然而仅此不够,还必须“双管齐下:一边将迷信关头,重重戡破;一边大兴学堂,归重德育,使人格日益高贵”。阿英说该作品“是晚清的一部最优秀最有影响的启蒙运动的书,但不能说是一部优秀的小说”(《晚清小说史》)。 裴效维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917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