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赵树理 |
释义 | 赵树理1906—1970 现当代作家。曾用笔名野小、黑丑、何化鲁。山西沁水人。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1925年考入山西长治第四师范学校初级班学习,1926年因参加学潮而被开除学籍。后当过小学教师。赵树理从小酷爱民间艺术,长期的农村生活也使他饱尝生活的艰辛,了解到农民的疾苦,这些为他一生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30年代初,在山西《大风报》发表了第一篇反映农民生活的短篇小说《野牛的复职》。其后,又发表了散文《金子》(1934年)、有韵小剧《打倒汉奸》(1936年)等作品。抗日战争爆发后,投身于抗日宣传工作。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担任《黄河日报》副刊编辑。1940年调《新华日报》工作。1942年编辑和发行通俗小报《中国人》。在这段时间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生活给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先后发表各种文体的作品十几万字。 1943年,《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的发表,标志着赵树理创作进入新的阶段。陈荒煤在1947年晋冀鲁豫边区文联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向赵树理方向迈进”的口号。1945年,赵树理又发表了《李家庄的变迁》。这3部作品以新的题材、新的人物、新的主题和新的大众风格,为中国现代文学带来了新气息。赵树理被视为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后作家与时代、群众相结合的范例。此后赵树理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地板》、《福贵》、《小经理》、《传家宝》、《田寡妇看瓜》等,从各个侧面反映了解放区农村的新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树理历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曲艺》和《说说唱唱》主编等职。这一时期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登记》、《锻炼锻炼》、《老定额》、《套不住的手》、《互作鉴定》、《卖烟叶》,传记《实干家潘永福》,长篇小说《三里湾》,长篇评书《灵泉洞》(上部),以及上党梆子剧本《十里店》等。 赵树理的作品紧密配合各时期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变革,强调农民群众的欣赏习惯和趣味,这些被称为赵树理创作方向。他以描写农村生活的“铁笔”、“圣手”著称,在发扬文艺的民族传统和文艺的大众化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他还是中国当代文学流派之一“山药蛋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学运动中,他是一位有着广泛影响的“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周扬语)。“文化大革命”中,赵树理受到残酷的打击和迫害,不幸于1970年含冤辞世。80年代以来,文艺界对赵树理的评价出现分歧,但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功绩不可抹煞。 张龙,郭琳琳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294-4295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