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秋夜 |
释义 | 秋夜 现代散文诗。鲁迅作。最初发表于1924年12月8日《语丝》周刊第4期,后收入北京北新书局1927年7月版《野草》。抒写作者在秋夜里的所见、所感和所思。鲁迅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绘了一幅深秋夜色图。他将自己的心灵感受,熔铸入自然景物中,歌颂反抗战斗,歌颂追求光明。全诗基调是鼓舞人们向上,激励人们前进,表现了鲁迅的战斗精神和革命立场。枣树的形象是这幅深秋夜色图的中心。作品开头就突出展示了两株峭然独立的枣树的身姿:它们虽然“落尽了叶子”,而且还留有从打枣的孩子的竿梢所得的“皮伤”,却仍继续进行战斗,“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在枣树的坚决斗争和无情的打击下,“鬼𥅴眼的天空”越发不安了,就想逃离人间,而将月亮剩下,但月亮也暗暗地躲开了。枣树没有停止战斗,一意要制“奇怪而高的天空”以死命。这正是鲁迅本人战斗精神的写照。同时,作品也写到可爱而可怜的小粉红花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夜游的恶鸟“哇的”飞过空中,作者又听到了夜半的笑声。于是他从新的沉思中惊醒过来,砍断他的心绪,而满怀深情地注视着那些“苍翠而精致”的小青虫,它们生命虽小,却有坚毅的精神力量,为了追求光明,它们勇往直前,奋不顾身,闪耀着韧性战斗精神的光辉,充满悲壮崇高之美。作者以极大的敬意,赞颂小青虫顽强进取、锲而不舍的斗争精神。 《秋夜》驰骋着作者奇特丰富的想象,他运用象征的手法,把理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情景交融,意境深邃。冷隽的句子,挺峭的笔调,显示出冷峻苍郁的艺术风格,传达出战斗的人生哲理。 姚春树,袁勇麟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385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