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国防戏剧运动 |
释义 | 国防戏剧运动 现代文学运动。1935年冬,“剧联”自动解散,上海戏剧界联谊会随之提出了与“国防文学”相呼应的“国防戏剧”的口号,以此“动员一切剧作家,演出家,舞台技术家来发挥他戏剧艺术的武器,在民族危机和争取独立中所应尽的任务,就是在保卫国土,唤醒大众作反帝抗日反汉奸,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与领土主权的完整”(周钢鸣《民族危机与国防戏剧》)。这个口号得到全国戏剧界的普遍响应。1936年2月,上海剧作者协会制订了《国防剧作纲领》,主要内容为:规定“国防戏剧”的创作主题,是反帝抗日反汉奸,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要形象地表现人民大众反帝抗日的革命情绪,暴露敌人的残酷面目,描写大众的英勇斗争;必须揭穿唯武器论等欺骗性理论,以中外民族解放的历史为题材,表现反帝的历史传统,歌颂民族英雄人物。纲领还指出,在反帝的同时要反封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都是人民的敌人。周钢鸣的《民族危机与国防戏剧》、旅冈的《谈谈国防戏剧》等文,对国防戏剧的特点、内容和具体要求,作了较深入的探讨和阐述。《生活知识》第1卷第10期还出版了《国防戏剧特辑》。在“国防戏剧”运动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抗日戏剧运动蓬勃地开展起来。以抗日救亡反侵略反卖国为主题的优秀剧作大量涌现,如于伶的《夜光杯》,田汉的《阿比西尼亚的母亲》,宋之的的《烙痕》,夏衍的《赛金花》、《自由魂》,张庚的《秋阳》,洪深执笔的《走私》,章泯执笔的《我们的故乡》,以及《放下你的鞭子》等。其中夏衍1936年4月创作的“讽喻史剧”《赛金花》,被看作“国防戏剧”的代表作。这些剧本以独幕剧和活报剧、街头剧为主,小型多样,较适合于流动演出的需要。其内容大多反映抗日救亡的现实,表现人民的抗日情绪,歌颂英勇奋战的抗日将士,演出后产生了较大的宣传教育作用,并为抗战爆发后戏剧运动的勃兴开了先河。 卢正言,程仁章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748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