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陶渊明
释义
陶渊明365—427

东晋文学家。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江西九江)人。出身世代官僚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都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外祖父孟嘉是东晋名士,作过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长史。陶渊明曾在《命子》诗中颂扬其曾祖父:“功遂辞归,临宠不忒,孰谓斯心,近而可得”;又赞其父:“淡焉虚止,寄迹风云,冥滋愠喜”;又称其外祖父“行不苟合,言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饮,逾多不乱。至于任怀得意,融然远寄,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从这些赞美之辞中,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对于陶渊明性格的影响,陶氏至陶渊明时,已家道中衰。父亲早死,使陶渊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所以颜延之说他“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陶征士诔》),但他因着良好的家庭教育,博览群书,读庄老,习六经。而且兴趣广泛,或性爱丘山,或志托江海。至29岁,迫于“亲老家贫”,出仕谋生,起为江州祭酒。但因“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后州召为主簿,不就。家居五六年,以躬耕自给。后一度曾为荆州刺史桓玄的属官。晋安帝元兴三年(404),为刘裕镇军参军。义熙元年(405),转为刘敬宣建威参军。同年出任彭泽令。居官80余日,即辞官回家,归隐山林。其《归去来兮辞》自述原因是“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实际上是因为他“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于是乎“深愧平生之志”,其《与子俨等疏》亦自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所以他才决心归隐乡里,以遂平生之志。正如诗人的朋友颜延之《陶征士诔》所说:“使为彭泽令,道不偶物,弃官从好。”陶渊明归田之初,家有僮仆,虽躬自耕作,闲暇较多,且无饥寒之虞。后家遭大火,宅舍尽毁,生活日益贫困,以至饥寒而乞食。但这并未能动摇他的归隐决心。义熙末年,朝廷曾征召他为著作郎,被他拒绝。宋文帝元嘉三年(426),他已贫病交加,困卧在床,此时,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来看他,并劝说:“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回答:“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仍拒不出仕。檀道济馈以粱肉,也被他挥而去之。可见其决心之大。在农村,他与农民有朴素的交往,还与周续之、刘遗民有来往,人称“浔阳三隐”。并一度与东晋高僧慧远结成方外之交。颜延之为江州刺史刘柳的功曹时,与他过往甚密,经常同游共饮,感情颇深。但他始终固守本性,坚持归隐达20余年。就在他拒绝檀道济的劝说的次年冬天,终于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陶渊明的作品,今存诗歌100多篇,辞赋、散文不足10篇,都具有较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很高的艺术成就。他性格耿介,不随世浮沉,诗中常借秋菊、青松、孤云等物像,表现自己傲岸的品格和高洁的志趣。如《和郭主簿》中的芳菊,《饮酒》其八中的青松以及《咏贫士》中的孤云,都是诗人高洁志趣的象征。他虽然远离尘嚣,归隐山村,但心系人生,常对污浊的现实表示强烈的不满。如在《饮酒》20首中,借着“醉人”的语言,或指斥社会上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第6首),或鄙夷世俗的虚伪和狡诈(第12、19首),或揭露政治的黑暗(第17首),或唾弃颓败的士风(第20首),等等。他的田园诗,如代表作《归园田居》5首、《饮酒》20首、《桃花源诗》等,更集中表现了他对现实的厌恶和对田园山村的挚爱之情。其中,既有与老农“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园田居》其二)的纯朴交往,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的躬自劳作,又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的逸兴和“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其一)的乐趣。同时也还有“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的思索和迷惘。他的诗,歌颂劳动,呼唤平等,向往自然,表现了浩渺无际的人生意绪,在艺术上也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他并不是随意撷取田园生活的景象,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共鸣、最富典型特征的物象摄取到诗歌当中,在那些平凡到几乎有点琐碎的素材中,创造出一种冲默平和、淳朴自然的境界,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油然唤起一种亲切感、崇高感。因此,看似平凡的田园诗,却极富内蕴,极有意境,达到相当高的艺术境界,具有耐人咀嚼的艺术魅力。苏轼所谓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正是指此。陶诗总体风格平和冲淡,而内养真醇,在平淡之中涵濡着深湛的内蕴。语言朴素,善用白描手法,仿佛一切均从胸中自然流淌出来,不见一点斧斫痕迹。所以宋人陈师道曾说,陶渊明不是在写诗,而是“写其胸中之妙耳”(《后山诗话》)。陶渊明用生命去实践,用心血去写诗,以其卓越的风格和深远的影响,开创了中国田园诗一派。

陶渊明今存辞赋、散文不多,但几乎篇篇可诵。《闲情赋》写追求爱情的一系列幻想,另具一番面貌,被萧统《陶渊明集序》说成是“白璧微瑕”。唐人司空图也说:“不疑陶令是狂生,作赋其如有定情”(《白菊》)。《感士不遇赋》为没路文士抒写愤懑,在在显示出其自身的心性。至于《归去来兮辞》,则是他告别官场、归隐山村的一篇宣言,被欧阳修赞为“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他的散文,一篇《桃花源记》,享誉千古;《五柳先生传》,则是自身形象的鲜明写照。这些文字,几乎篇篇有辞情,字字有个性。其思想感情,志趣爱好,一一跃然纸上,如在目前。

陶渊明的诗文,在南朝并不受重视。刘勰《文心雕龙》只字未提到他,钟嵘《诗品》也只列在中品。萧统算是重视他的了,自称“素爱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陶渊明集序》),所以亲自为他编定了文集,给予充分肯定;但在所编《文选》中,也只选录了他的8首诗和1篇文章。直到唐代,陶渊明才开始受到广泛重视。李白、杜甫、白居易、高适等诗人,都曾写下热情歌颂陶渊明的诗句,推崇其人品、气节和诗文。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人都模仿他的诗风,开创了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派。北宋以后,陶渊明地位愈高。苏轼追和其诗歌达100余首。而据洪迈《容斋随笔》卷3记载,北宋“建中靖国间,东坡和《归去来》初至京师,其门下宾客从而和者数十人,皆自谓得意也,陶渊明纷然一日满人目前矣”。可谓盛况空前。元明清三代,注陶,评陶之风大开,各种注、评本络绎而出,几可与注杜(甫)评杜(甫)相比美。可以说,陶渊明以其卓越的人品和超凡的诗品,沾溉并熏染了唐以后1千多年来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和灵魂。陶渊明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萧统编的《陶渊明诗》8卷已散佚。其后北齐阳休之曾编成10卷本《陶潜集》,也已散佚。北宋以后,各种刊刻本逐渐多起来。比较主要的有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10卷、陶澍注《靖节先生集》10卷等。近人古直有《陶靖节诗笺》。今人逯钦立又整理出《陶渊明集》,有中华书局1979年铅印本。

吴小平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163-5164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5/20 15:3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