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贺敬之
释义
贺敬之1924—

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童年时就读于一所私立小学。1937年暑期考取山东省滋阳县乡村师范。不久,即为日本侵略军的战火所迫,流亡到湖北,入湖北国立中学学习。1939年,又随校迁入四川,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0年夏步行到延安,先进自然科学院中学部上高中,后考进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在去延安的途中,作有诗歌《跃进》4首,记录了投奔延安这段难忘经历的真实情感。曾被胡风选入诗集《我是初来的》(“七月诗丛”第1集,1941年)。之后,他又写下了《并没有冬天》,着重抒发了初到延安时面对新生活的一些感受。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在民间传说基础上,与丁毅共同执笔集体创作了中国新歌剧《白毛女》。该剧后被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搬上银幕,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上演,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获得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金。后随文艺工作团到华北,在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工作。此间发表了歌词《南泥湾》(1943年)、《红五月》(1943年)及秧歌剧《栽树》(1945年)、《周子山》(1945年)等。解放战争期间,他参加过土改;1947年参加青沦战役,立功受奖。1949年7月被选为全国剧协理事和作协理事,后到中央戏剧学院创作室工作,并任《剧本》、《诗刊》编委,剧协书记处书记。1942年至1947年的诗作收入诗集《笑》(1954年经增删后再版,更名为《朝阳花开》)。1956年重回延安,感慨万千,创作了优秀诗篇《回延安》。这首诗借鉴陕北民歌“信天游”的格式,写得热情洋溢而又意味隽永,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接着,他又发表了著名长篇政治抒情诗《放声歌唱》。这首诗连同1958年发表的《三门峡歌》等诗作,于1961年结集为《放歌集》出版,标志着贺敬之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突破性成绩。1963年《雷锋之歌》的发表,轰动诗坛。这首诗吸收了中国古典诗词,现代自由体新诗和外国诗歌的营养,尤其是受苏联马雅可夫斯基的影响,采用了阶梯式的句式,热情澎湃,意境恢宏,音节铿锵,对雷锋精神和雷锋的英雄形象作了淋漓尽致讴歌。“文化大革命”期间,贺敬之遭受打击迫害,同时也同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进行了不屈服的斗争。粉碎“四人帮”后,他先后出任文化部副部长、代部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书记处文艺领导小组副组长等职。此间陆续发表了《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等缅怀、讴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新诗作,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政治热情和对祖国的命运、社会主义事业深沉思考。1979年诗人从自己近40年间各个时期中创作的作品中,选出代表性作品40余首编为《贺敬之诗选》出版。在创作上,贺敬之坚持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着意追求作品的时代精神和新鲜活泼的民族形式。他认为作品是否具有时代精神,是“区别诗和诗人的大小高低的主要标准。一切诗人、一切诗篇都毫无例外要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受到严格的鉴定”(《关于民歌和“开一代诗风”》)。

赖南莎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632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30 20: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