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刘胡兰4 |
释义 | 刘胡兰4 当代叙事诗。李冰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10月初版,1963年春再版。1953年夏作者在刘胡兰家乡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访问50天后创作了这篇供青少年学习的长达8百行的叙事诗。除《序》诗外,分4个诗章,13节。诗中以朴素的笔调叙述了刘胡兰这个中国青少年敬爱的英雄人物短暂而伟大的一生,生动地描绘了刘胡兰得以迅速成长的社会环境、她的家庭、爱情及斗争生活,成功地塑造了刘胡兰的英雄形象。《序》诗展现了哺育英雄成长的时代,刘胡兰是“奋力作战”的父辈们的“新儿女”,伟大的共产党抚育她成长。第一章3节,叙述刘胡兰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活。刘胡兰出身在苦难岁月、斗争年代,“她和赤脚的女孩成长在一起”,是革命给她的童年带来了阳光,“她攀着子弟兵的手臂长啊,她伏在共产党员们膝盖上长大”,她在“世界上最好的学校”里学习,有“世界上最好的老师”。她为区长和战士送茶水,查敌情,牢记敌人的面目“这最重要的一课书”。第二章4节,写斗争的需要催促刘胡兰快速成长。她人小志大,不顾奶奶阻拦,参加区妇女干部训练班,在工作中敢打敢冲。“她领着妇女/没收地主的粮食”,“她扯开地主婆纸似的军鞋”;她带领妇救会拥军支前、掩护伤员,顶住各种困难积极工作;年刚14岁,她被批准“把党员的名额及早补上。”;第三章3节,描写刘胡兰坚强敌后斗争。她为武工队送信,鼓励战友们坚持斗争;她憧憬着胜利的美好日子。第四章3节,歌颂刘胡兰为革命英勇献身。为安排敌后工作,她推迟了撤退的日子,遭到敌人围捕。面对敌人的淫威,她大义凛然,坚强不屈,视死如归。毛泽东在信中为她写下不朽的赞语:“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诗的最后两句是:“刘胡兰的名字象战旗——/她和毛泽东的军队一起走向胜利”。这首叙事长诗发表后,受到好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专题播诵。 玉玲,雏燕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214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