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陈师道
释义
陈师道1053—1101

宋代诗文家。字履常,一字无己,别号后山居士。彭城(江苏徐州)人。16岁时以文谒曾巩,受到曾巩的赏识,并留而受业。当时王安石以经义之学取士,陈师道心非其说,遂绝意进取。元丰四年(1081)曾巩奉命典五朝史事,荐陈师道为属员,终因他未曾登第而未果。当时的执政大臣章惇准备加以荐举,委托秦观致意,陈师道却答以“先王之制,士不传贽为臣,则不见于王公”(《宋史·文苑传》),拒不谒见。元祐二年(1087),由任翰林学士的苏轼、傅尧谕、孙觉等举荐,起为徐州府学教授。元祐四年,苏轼出任杭州太守,路过南京(今河南商丘),陈师道赴南京送行,以擅离职守被劾罢职。复职后调颍州教授,时苏轼任颍州太守,有意列为弟子,陈师道赋诗“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同上),婉言谢绝。但苏轼对他仍很器重,不时加以指导。绍圣元年(1094),被朝廷视为苏轼余党,罢职回家。家境贫寒,或经日不炊,但仍专心致力于写作。元符三年(1100)任秘书省正字,次年感寒疾冻饿而死。

陈师道一生清贫自守,以苦吟著名。时人谓其登临得句时,急归闭门苦吟。家里人知其作诗,连猫狗都要赶走。黄庭坚称之为“闭门觅句陈无己”(《病起荆江亭即事》)。 自谓:“于诗初无法,然少好之,老而不厌,数以千计。及一见黄豫章,尽焚其稿而学焉。”(《答秦观书》)又说:“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诗文皆然。”(《后山诗话》)由于受黄庭坚影响,力求“每下一俗间言语”也要“无字无来处”(陈长方《步里客谈》卷下)。而其学问又不如黄庭坚,所以常常“拆东补西裳作带”(《次韵苏公<西湖徙鱼>》),不免显得竭蹶寒窘。其后发现黄庭坚诗“过于出奇,不如杜之遇物而奇也”(《后山诗话》),因而致力于学杜,但他缺乏杜甫关心现实的热肠,而将精力集中于形式格律,所以形式上虽颇有肖似,却缺乏杜诗的深沉雄健。其中较为成功的是五七言律诗。如《病起》“百年先得老,三败未为穷”,化用管仲“三战三北”之语,表明诗人不因自己坎坷的遭际而丧失志气,而要坚持操守,一如既往。全诗质朴苍劲,沉郁顿挫。七言律诗《别徐黄州》“衰病又为今日别,数行老泪洒西风”,尽情倾吐,感情真挚。其他如《除夜对酒赠少章》、《春怀示邻里》等也常为人称道。五言古诗如《示三子》“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质朴浑厚,无矫饰造作气。《送外舅郭大夫概西川提刑》“功名何用多,莫作分外虑”,被方回誉为“枯淡瘦劲,情味深幽”(《瀛奎律髓》),是学习杜甫的上乘之作。对于他学习杜诗的成就,黄庭坚曾评为“其作诗渊源,得老杜句法,今之诗人,不能当也”(《豫章集》卷2《答王子飞书》)。北宋末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自黄庭坚以下,列陈师道等25人“以为法嗣”,元初方回在《瀛奎律髓》中又以杜甫为江西派初祖,以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确立了陈师道在江西诗派中仅次于黄庭坚的地位。

陈师道于词颇为自许,但现存作品缺少精彩之作,与他对自己的评价极不相称。散文较有成就。黄庭坚以为其文“深知古人之关键,其论事,救首救尾,如常山之蛇,时辈未见其比”(同上)。《四库全书总目》评其文为“简严密䙲,实不在李翱、孙樵下”,“固不失北宋巨手也” 。

陈师道著有《后山诗话》,与以前诸家诗话略有不同:一、所论不限于诗,兼及古文四六,扩大了文学批评的范围,为此后《诚斋诗话》诸书所祖。二、言诗不偏于论事,论辞不限于摘句,对《沧浪诗话》、《对床夜语》诸书影响甚大,使诗话之作由说部而进入理论批评。但该书杂有陈师道不及见和不能预知之事,前人颇疑为伪作。今人郭绍虞《宋诗话考》认为该书“真赝相杂,瑕瑜互见,贵读者具眼识别之耳”。

其诗文有《后山集》,原为门人魏衍编。诗6卷,文14卷。《诗话》、《谈丛》别自为书。任渊作《后山诗注》,析其诗为12卷。清人冒广生作《补笺》12卷,并又增入《逸诗笺》两卷。又有明人马暾所传,清人赵鸿列刊本《后山集》24卷,计诗8卷,文9卷,《谈丛》4卷,《诗话》、《理究》、《长短句》各1卷,有《四部备要》本。

郑永晓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412-3413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30 21: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