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寅恪 |
释义 | 陈寅恪1890—1969 现代历史学家,古代文学研究家。江西修水人。父亲陈三立,为晚清著名同光体诗人。在家庭的熏陶下,陈寅恪自幼学习经史。1902年随兄陈衡恪东渡日本留学。17岁时因病回国。次年考入上海复旦公学。1909年,复旦公学毕业。同年秋前往德国柏林大学和瑞士苏黎世大学功读语言文学。1913年入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社会经济部。次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回国。战争结束后,于1918年起,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和德国柏林大学梵文研究所研究东方古文字学和比较语言学。1925年回国后,被聘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香港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岭南大学教授。1930年起,先后兼任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故宫博物院理事,清代档案馆编委会委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等职。 陈寅恪治学范围广泛,精通我国历史学、古典文学、敦煌学、宗教学等,通晓多种文字,尤精于梵文、突厥文、西夏文等古文字的研究。他关于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明清史、蒙古史和佛教典籍的研究著述颇为精湛,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为国内外学术界所推重。陈寅恪继承了清代乾嘉学派和欧洲近代研究梵文、佛典的传统,以文、史、哲和语言文字知识,相互贯通,不断开拓学术研究的新领域,并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面,他充分发挥以史证诗和以诗证史的长处,在中国古代诗歌、小说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成绩。其《元白诗笺证稿》(参见该条)、《桃花源记旁证》、《秦妇吟校笺》、《读哀江南赋》、《论再生缘》等著述在中国古代诗文研究中所表现出的史识及提出的论点,向为国内外学者所称道。晚年所作《柳如是别传》(参见该条)运用以诗文证史的方法,通过对明末名妓柳如是和大作家钱谦益结褵唱和诗的详细笺释,对明末清初的政治、文化背景、知识分子的处境作了大量考证。陈寅恪一生著述甚丰。1980年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组织编辑出版了《陈寅恪文集》,包括《寒柳堂集》(参见该条)、《金明馆丛稿初编》(参见该条)、《金明馆丛稿二编》(参见该条)、《隋唐政治史述论稿》和《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辑集较为完备,堪称陈氏著作定本。蒋天枢著有《陈寅恪先生事迹编年考略》,对陈氏生平和著述作了较为细致的考索。 郑永晓,张君萍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458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