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陆九渊 |
释义 | 陆九渊1139—1193 宋代著名理学家,作家。字子静。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乾道八年(1172)进士,任靖安县主簿,调敕令所删定官。少闻靖康间事,慨然有洗雪国耻之愿,尝立志习武,以图恢复。又访知勇士,与议恢复大略。因轮对陈述己见,主张博求俊杰,论道经邦,以复国仇,为给事中王信所驳,诏主管台州崇道观。遂还乡,居贵溪之应天山。因山形似象,陆九渊遂改其名为“象山”,结庐于此。时率弟子开山造田,聚粮筑室,相与讲习,并自号象山翁。他郡学士,踵门问道者常不下百千辈。宋光宗时,差知荆门军,筑荆门城壁以固边防,严格赏罚以整治军士逃亡,且革除税务之弊,修整郡学贡院,颇有政绩,被称作“荆门之政。” 陆九渊中年以后,始讲学游学。于靖安,崇安任主薄时,两次会访朱熹,与之激烈论争。陆、朱虽齐名,而学术见解多有不合。陆九渊主“心即理”说,称:“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又谓“学苟知道,六经皆我注脚。”其为学目标是明理、立心、做人。政治上主张改革弊政,称:“高居无事,优游以食,亦可为耻,乃怀安非怀义也”。(《语录》下)对统治者的苟且偷安有所指责。肯定北宋王安石变法,盛赞其人品高尚。时与朱熹通信论难,又曾会于信州鹅湖,讥朱学说“支离”,为“老氏之宗旨。”(《与朱元晦》)为“心学”创始人,与兄陆九韶、陆九龄并称“三陆子之学”。明王守仁发展其学说,遂形成陆王学派。其著作有《象山先生全集》,近经整理为《陆九渊集》。亦能诗,尝以诗讥诮朱熹之学“支离事业竟浮沉”(《鹅湖和教授兄韵》),并以“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之人”自许,称:“仰首攀南斗,翻身倚北辰,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象山全集》卷35《语录》)亦有写景之作,如《疏山》、《子规》等,但以其心学思想的渗入,风格不够明快,给人以滞涩之感。 赵兴勤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344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