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论文学的主体性
释义
论文学的主体性

当代文学理论论文。刘再复著。初载《文学评论》1985年第6期、1986年第1期。作者在文章开头的导语中说:“在本文中,我将就文学中的主体性问题,纲要性地阐发我的论点和观念。”在文章最后的结束语中,作者说本文“是我对文学主体性的基本内涵和实现主体性的基本途径的理论描述”。

这篇长文共分6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人的主体性包括实践主体性和精神主体性。认为文学的主体性包括两层基本内涵:一是把人放到历史运动中的实践主体的地位上,即把实践的人看作历史运动的轴心,把人看作人、看作目的;二是尤应强调人的精神主体性,即人的精神世界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第二部分论述作为文学对象主体的人物形象。认为对象的主体性,就是文学对象结构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人的主体形象,作家应把笔下的人物当成独立的个性,当作具有自主意识和自身价值的活生生的人,而不应以物本主义或神本主义的眼光把人变成任人摆布的玩物或偶象。第三部分论述作为创造主体的作家。认为创造主体性,从心理结构角度说,是作家超越生存需求、安全需求、消极性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而升华到自我实现需求的精神境界;从创作实践说,包括作家的超常性、超前性和超我性。创造主体性的实现,要求作家必须具有历史使命感,这表现为深广的忧患意识和把爱推向整个人间的人道精神。第四部分论述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认为艺术接受的本质是把人应有的东西归还给人,使人变成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接受主体性的实现,一是通过欣赏者的自我实现机制,超越现实关系和意识,以获得心灵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自觉本质(即人性复归);二是通过欣赏者的创造机制即审美心理结构激发审美再创造的能动性。第五部分论述作为接受主体的高级部分的文学批评家。认为批评家主体性的实现,一要超越现实意识,升华到审美境界;二要在充分理解作家的同时超越作家的意识范围,发现作品的价值水平和潜在意义,并进行审美再创造;三要超越自身的主体结构和固有意识而实现自身的再创造。最后使批评从科学境界升华到艺术境界。第六部分概述文学反映论的基本发展轮廓及文学主体性不断强化的历史,并对机械反映论进行反省,说明主体论在整个艺术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该文发表后,引起文艺界和学术界的热烈反响。《文汇报》和《文学评论》曾就此开展活跃的学术争鸣。陈涌在《红旗》杂志上发表专文《文艺学方法论问题》,对该文的观点提出不同见解。程代熙、敏泽、郑伯农、杨柄等都发表文章对该文给予尖锐的原则性的批评。这场论争在香港和海外文化界也引起热烈反响。该文收入《当前文学主体性问题论争》(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和《文学主体性论争集》(红旗出版社出版)以及《刘再复论文选》(香港大地图书公司出版)、《文学的反思》(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和《刘再复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等书中。

何火任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374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0:2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