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小说丛话
释义
小说丛话

近代小说理论杂记。饮冰(梁启超)等撰。初刊于光绪二十九年七月十五日(1903年9月6日)至三十一年十二月(1906年1月)《新小说》杂志第7号至24号。光绪三十二年(1906)新小说社出版单行本。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1960年3月中华书局出版)全部收录。黄霖和韩同文编《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1985年5月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陈平原和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1989年3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选收部分篇目。卷首有光绪二十九年(1903)初腊梁启超所写识语。识语说,采用“谈话体”的诗话、文话、词话、四六话、制义话、楹联话等皆“有作者”,甚至“汗牛充栋”,“惟小说尚阙如”。因此邀集同志,分头撰写,命之曰“小说丛话”,并自信为“中国前此未有之作”。可见是受诗话、词话等的启发而作。

该书作者共计13人,除梁启超外尚有慧庵、平子(狄葆贤)、蜕庵、璱斋、曼殊(梁启勋)、浴血生、昭琴、侠人、定一、解脱者、趼(吴趼人),知新主人(周桂笙)。由于随写随刊,所以不分章节,也不按类编。总共收文近100条,长者上千字,短则数十字。

该书不但是近代第一本笔记体的小说理论专著,而且集多人之文而成,故涉及内容极其广泛。举凡小说与社会的关系、小说的社会功能、小说的艺术特征、小说的典型和形象问题,以及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的评价、中外小说的比较等,都有所论述,或对此前的某些观点加以补充、修正、发展,或为小说理论开辟了新的领域。如此前梁启超等人出于利用小说宣传其改良主义的目的,一味无限夸大小说的社会作用,而完全忽略或看不到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从而使其理论陷入形而上学。《小说丛话》的部分作者对此作了修正。梁启勋说:“小说者,今社会之见本也。无论何种小说,其思想总不能出当时社会之范围;此殆如形之于模,影之于物矣。”并指出是“劣社会为恶小说之因”,非“恶社会为劣小说之果”。这一修正便正确说明了小说既反映社会又作用于社会的关系。又如《小说丛话》的部分作者不赞成将中国古代小说一笔抹煞,他们把中外小说加以比较研究,认为各有长短,尤对《红楼梦》、《水浒》、《西游记》、《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古典名著予以充分肯定。其中个别作者更对资产阶级革命小说如《自由结婚》、《女娲石》等大加称赞,这是此前所没有的,显示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小说理论领域开始显露头角。总之,《小说丛话》不仅开创了一种新的小说理论的表达形式,而且扩大了其内容范围,因而影响很大,类似的著作不断涌现,从而把晚清小说理论推向了高潮。

裴效维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87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2 13: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