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洪秀全演义 |
释义 | 洪秀全演义 近代白话章回小说。54回。黄小配(黄世仲)著。前29回初载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初至五月二十一日(1906年2月初至7月12日)《有所谓报》附张(香港)。从第30回起改登于《少年报》附张(香港),开始时间为光绪三十二年六月六日(1906年7月26日),终止时间不详。光绪三十四年(1908)秋中国日报社(香港)出版54回单行本,不完(原计划写60回),原书已佚。现存最早刊本有两种:一为光绪三十四年(1908)石印本,卷首有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六年(1908)季夏作者《自序》和《例言》以及绣像若干幅;一为1914年锦章图书局(上海)石印本,卷首有丙午(1906)章炳麟《序》、作者《例言》以及绣像若干幅。其他翻印本不下十几种。 《洪秀全演义》是以太平天国的历史为题材的小说。故事从道光朝的朝政腐败写起,至太平天国开始走下坡路中辍。书叙军机大臣穆彰阿因道光帝宠信,惑主专权,播乱朝政,就连堂堂皇太子,也死于他的谗言诬陷。以致朝野侧目,盗贼蜂起,社会凋敝,生灵涂炭。有识之士忧国忧民,暗中图谋起义,以救国救民。其中以钱江、洪秀全、冯云山、萧朝贵等人的活动为最早。钱江本浙江归山人,自幼即有报国大志,而视科举仕途犹如粪土。因广东开化最早,人才倍出,年24,即应朋友之召,南下广东花县为幕宾,借此物色人才。偶与当地书生冯云山邂逅相遇,即发现彼此志同道合,相见恨晚。再由冯云山介绍,钱江又结识了冯的同学洪秀全及其胞兄洪仁达和洪仁发,并在洪氏兄弟隐居的山寺结为兄弟,确定了推翻异族政府清廷的斗争纲领。不久,钱江改入两广总督林则徐之幕,因一桩鸦片案的牵连,被小人告发,锒铛入狱。而洪秀全为了利用宗教发动群众,偕冯云山、萧朝贵(广西人)前往香港,通过萧朝贵友人、外国主教郭士立的关系,3人加入了天主教,并取得了传教资格。因广东官兵雄厚,洪秀全带领兄妹洪仁达、洪仁发、洪宣娇以及冯云山,由萧朝贵作向导,西赴广西,以平南县金田村为根据地,以传教作掩护,不仅发动了一大批乡民,而且聚集了胡以晃、杨秀清、石达开、韦昌辉、罗大纲、秦日纲、李开芳、林凤祥、李秀成、陈玉成等英雄豪杰。除了罗大纲原有的一支绿林兵外,又以办“团练”为名,“合法”地建立了几支民团武装。恰逢洪秀全被官府诬陷下狱,群情激发,众英雄便将洪秀全劫出牢狱,乘机起义,连克数城。冯云山虽然战死,而钱江恰好脱身归队,使义军有了个料事如神的大军师。又经过数月血战,攻城略地,声势大震。于是建国号为“天国”,举洪秀全为“天王”,定年号为“太平”,并封王拜爵,改订仪制,恢复汉统。然后沿江而下,势如破竹,终于定鼎金陵,改名“天京”。复经北伐、西征和东略,使天国的势力范围达十几省,所下城市数百座。然而就在革命发展到高潮之时,天国内部却发生了争权夺利的残酷内讧,以致杨秀清和韦昌辉先后被杀,石达开又拥兵自重,使天国大伤元气。虽有李秀成和陈玉成南征北战,竭力维持,终究露出了顾此失彼、捉襟见肘的颓败趋势。本来再写数回,该书即可以成为完璧。大概作者对于太平天国的最后灭亡不忍下笔,以致半途而废,给读者留下个遗憾。 此书取材于《太平天国战史》、《满清纪事》等史籍及故老传闻,当然也有作者的渲染,所以基本上不出中国传统历史演义虚实结合的通例。但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却异常鲜明。一方面,作者竭力从正面讴歌太平天国起义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另一方面,又从反面严厉抨击清廷的黑暗腐败、凶恶残忍,并反映了人民大众的悲惨景遇和不满情绪。从而双管齐下地论证了这一革命的正义性,批判了封建统治者对它的严重诬蔑;实际上等于用小说形式推翻了一个极大的历史冤案。因此在当时的历史小说中是最进步的。在艺术上则明显地模仿《三国演义》,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其缺点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较为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反封建性。 后人有憾于原书的半途而废,在原54回的基础上纷纷增写,致有120回、140回、174回等本子。然而既对太平天国横加诬蔑,文笔也非常拙劣,终究不出狗尾续貂的传统惯例,毫无价值可言。 裴效维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508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