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艺界“反右派”斗争 |
释义 | 文艺界“反右派”斗争 当代文艺运动。1957年4月27日,为了提高全党的马列主义思想水平,改进党的作风,以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布了《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在全党开展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5月1日《人民日报》刊发了这一指示,整风运动迅即在全国展开。“在整风过程中,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鼓吹所谓‘大鸣大放’,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放肆地发动进攻,妄图取代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了反击这种进攻,6月8日毛泽东起草了党内指示:《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同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这是为什么?》的社论,旋即在全国展开了一场反击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的斗争。“对这种进攻进行坚决的反击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但是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把一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内干部错划为‘右派分子’,造成了不幸的后果”(引文出处同上)。文艺界的“反右派”斗争是全国“反右派”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1957年6月6日,中国作协召开党组扩大会第一次会议,对丁玲、陈企霞、冯雪峰等人进行批判,揭开了文艺界“反右派”斗争的序幕,接着在全国文艺界开展了大规模的“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错误,在文艺界表现更为明显,影响也更为深广。仅全国文联和各协会领导机关里,就划了87名“右派分子”,其中作协机关被定为“右派分子”的竟达30人。全国一大批新老作家、文艺理论家被打成“右派分子”,其中包括艾青、李又然、罗烽、白朗、陈学昭、陈涌、萧乾、钟惦棐、秦兆阳、王蒙、刘绍棠、徐光耀、公刘、黄药眠、穆木天、姚雪垠、徐懋庸、陆侃如、旋蛰存、许杰、程千帆等文艺界著名作家。同时,一批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如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邓友梅的《在悬崖上》等,一批有探索精神的文艺理论与批评文章,如何直(秦兆阳)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陈涌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周勃的《论现实主义及其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发展》等都被打成了“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修正主义的文艺纲领”等。9月16日,中国作协党组扩大会举行第25次会议,会上周扬作了反右派斗争的总结发言,经过整理后,以《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为题于1958年2月正式发表。文艺界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使很多同志遭到了不应有的打击,错误地批判了一大批文艺工作者,其中包括一些有才华、有作为、勇于探索的文艺工作者,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出后文艺领域出现的生气勃勃的景象遭到挫折”(周扬《继往开来,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艺》)。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公布了党中央关于全部摘掉“右派分子”的帽子的决定,改正了大批错划的“右派分子”,纠正了反右扩大化的错误。 冯贵民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069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